《浏阳河》:令人无法割舍的邪恶之花


《浏阳河》:令人无法割舍的邪恶之花
作者:黄振迪


    艺术总是叫人感动,也每每令人叹息——此语只为再次听到令人叫绝的《浏阳河》所发。具有湖南民歌特色或者叫极致的《浏阳河》,一曲优美旋律加上一代代歌星余音绕梁的金嗓子,可谓极尽仙乐暂明之效。但令人倍感遗憾的是,其歌词带着的鲜明的个人崇拜特色,却令人为之扼腕叹息。


迷信:个人崇拜早已开始


    把延安整风运动作为文革的起点,是很有道理的。《浏阳河》,则一个很好的见证。作为一首1950年创作的歌曲,也即是在建国初期,一场以毛泽东个人为中心的“文艺革命”,就已经开始了。

    1950年9月,年仅19岁的徐叔华随湖南省湘江文工团土改工作队来到长沙市东郊浏阳河畔的黎托乡体验生活。 在这里,他创作了《双送粮》,曲调套用的是京剧《小放牛》。1951年5月,《双送粮》被选调到北京参加会演,并搬上了中南海的舞台,为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演出。

    1951年,在参加文艺调演前,由当时的湘江文工团乐队指挥朱立奇选用由长沙市工人文工团的唐璧光创作的湖南花鼓戏《田寡妇看瓜》中的《送瓜调》,并进行了部分改造。民乐伴奏齐芝田灵感闪现,拉出了欢乐的过门,完成了乐曲的衔接。使改编的曲调表现出欢乐的情绪,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其中的核心唱段《浏阳河》,逐渐脱离了《双送粮》,成为传唱全国的“名歌”。

    当年的歌词只有两段,第一段:浏阳河,弯过了几道弯?几十里的水路到湘江?江边有个什么县?出了个什么人世界把名扬?第二段:浏阳河,弯过了九道弯,五十里的水路到湘江。江边有个湘潭县,出了个毛主席世界把名扬。”

    这首歌最优美的在于其优美的旋律和设问式的歌词相配,可谓宛然天成。通过当时的歌星的演唱,有着浓厚的湖南花鼓戏的那种乡土气息。其音乐平和、浅淡,一如湘江之水,泛着清香;其节奏也极随和,富有湖南水乡特有的韵致。也有着一种湘江的宽广的水乡风格。歌词分上下两阙,相互对称。叙述和描写交替相用,在上下阙之间,前后对应,以设问出之,整体感极强,可谓天衣无缝。我想有此“民歌”,则湖南再难有超越者矣!

    但是,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其艺术的成功,却不能不带着其历史的遗憾:那就是其带着的个人崇拜的色彩已经非常鲜明!如果说中共建国是毛泽东个人的“功劳”也便罢了,那么置近千万人民的牺牲、千百万将士浴血奋战、数十年的人民的支持和牺牲于何地?而以政治论,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而言,毛泽东一中共党员而已,“解放”乃中共带领下的“解放”,怎么说成了是毛泽东“带领人民得解放”呢?这显然是特殊时期、特殊时代的产物。

    我们注意到这点,在创作此曲时,还只是1950年,也即是湖南“解放”才一年。我们还需注意的是对毛个人的歌颂,还不仅止于此。

    《浏阳河》之母——《双送粮》后来改变音乐参照曲目的湖南花鼓戏《田寡妇看瓜》,其中的“主旋律”也存在着同样的逻辑:“田大娘,细听我来讲,如今的世界大不同。中国出了个毛泽东,领导我们穷人翻了身。”


惩罚:词曲创作者无一幸免


    《浏阳河》在艺术上取得极高的成就,歌以人传,人以歌显,参与其词曲创作者们曾享受过短时的兴奋和荣光,但是,他们在随后的一场又一场由毛亲自发动并引以为一生成就的历次运动中,无一不受到残酷的迫害和惩罚:

    尽管《浏阳河》虽然极尽歌颂个人之能事,却也不能因此免除他们的厄运。1957年,功成名就的徐叔华亲历了人生无奈的转折——在“反右 ”运动中,无心的几句错话使他成了“中右”,被“开除(共)党籍”。而就同样的这场运动中,唐璧光和朱立奇、齐芝田都被划为“右派”,开除公职,强迫劳动,从此开始了他们各自的不幸命运。

    而音乐主创者唐璧光的命运更是异常悲惨。而唐璧光从肃反开始,就已受到冲击。1957年8月,被划为“右派”受到监视的唐璧光接到电报,妻子难产。他偷偷翻越高墙而出,星夜奔赴家中。到家时,妻子已产下一个男孩。但是他无法享受初当父亲的欢乐,天不亮就赶回长沙。不久,他被关押到洞庭湖劳改农场,饱受苦难煎熬。1970年,唐璧光被遣送回原籍湖南东安县,他在师母家中找到了13年没有见面的儿子。孩子身有残疾,拄着拐杖。妻子已经离去,唐璧光从此带着儿子相依为命。。。

    切莫以为他们的纷纷“落马”,会使这首“名曲”消失。他们还有很大的利用价值,创作者“倒下”了,他们的作品却还得“鞠躬尽瘁”——他们的署名从此消失,《浏阳河》则以“湖南民歌”的名义,数十年如一日地在全国高热度地演唱。


诡异:牛鬼蛇神再度出山


    1971年8月,年近八旬的毛氏泽东到南方“视察”,在长沙蓉园宾馆停留数日,湖南省“革委会”为毛泽东组织了一次专场电视演出。调集了“移植样板戏”花鼓戏《沙家浜》、还有湖南当地传统祁剧、巴陵戏的小片断,歌曲《浏阳河》也在其中。

    诡异的是,此时的毛氏却是在“垂帘听戏”:演员卖力演唱,而却不知毛之存在。当时,所有演员来到湖南省水利厅4楼的大会议室演出,毛泽东在蓉园宾馆内观看电视转播。

    更有甚者,当毛某听完《浏阳河》后,却提出了一个荒唐的要求:“再来一遍!”于是,一个电话过去,独唱演员赵海兰只得马上再唱了一遍《浏阳河》。而此时她完全不知道毛泽东在观看演出。

    于是,毛走后,善于察言观色的华国锋,提出毛泽东“听不够《浏阳河》的情节”——毛泽东听不够《浏阳河》,是不是说明《浏阳河》短了一些?于是湖南省文工团决定扩展《浏阳河》。最后,几经周折,当时的牛鬼蛇神的“中右”徐叔华又被找来,他“受命后不敢怠慢,赶紧铺纸命笔”。因有毛取得了“8次路线斗争胜利”,起初要求扩成8段,最后,他毕竟讲艺术,逐渐改成了5段词。

    徐叔华此时的创作心境,与当年最初创作《双送粮》时已不可同日而语。新写词与原词相比,叠加了对领袖的颂扬之语,至于这样会不会有加重个人崇拜之嫌,那时也顾不上了。
 

反思:令人无法割舍的邪恶之花《浏阳河》


    历史的噩梦已经随着邓小平高举义旗得以拨乱反正,如今《浏阳河》的创作者还基本健在,因为这“名歌”,他们重新享受到了荣光,而也正因为此歌,他们仍然未了。词作者徐叔华则从改革开放开始,历15年维权,终于恢复了词作者的身份;而作曲的朱立奇、唐璧光,则在1995年开始打官司,争夺其音乐原创者地位,结果经过5年终各得其名份。

    在一个特殊的时期,这些曾经年青的艺术家,为中国的艺术孕育了闪光的艺术之珠。这首“奇歌”还在传唱着,历经数十年时光磨炼,却不失其艺术魅力——毫不夸张地说,民歌歌手若要一举成名,唱此曲可谓一条捷径。但是,正是这首充满着个人崇拜的荒唐“名歌”,需要面对的却是中国数十年来历史的斑斑血泪、数代牺牲者的悲泣!

    就象纳粹党卫军《第一装甲师军歌》那样,数十年过去了,现在听来仍然叫人激动、振奋,而每每被现在的音乐、影视中不断地播放和模仿;而日本侵华时期的军歌《君之代》,其旋律也一直都是很多军队进行曲的基调。

    邪恶之花《浏阳河》,因人而歌,因歌而名,如此浑然天成,如此出神入化,令人无法更新,无法替代——每每听之,叫人忘我!

===========
附:
1、浏阳河歌词:
湖南民歌(1951年)
作词:徐叔华
作曲:朱立奇、唐璧光
李谷一《东方红》版:


浏阳河弯过了几道弯
几十里水路到湘江
江边有个什么县哪
出了个什么人
领导人民得解放啊咿呀咿子哟

浏阳河弯过了九道弯
五十里水路到湘江
江边有个湘潭县哪
出了个毛主席
领导人民得解放啊咿呀咿子哟

浏阳河弯过了九道弯
五十里水路到湘江
江水涛涛流不断哪
比不过毛主席恩情长咿呀咿子哟

毛主席像太阳
他指引着人民前进的方向
我们永远跟着毛主席呀
人民的江山万年长咿呀咿子哟

浏阳河弯又长
两岸的歌声响四方
幸福歌儿唱不尽呀
歌唱敬爱的毛主席
心中的红太阳咿呀咿子哟

歌唱敬爱的毛主席
我们心中的红太阳
红太阳


2、徐叔华:十年维权《浏阳河》
http://news.sina.com.cn/c/2006-03-14/14469349512.shtml

3、《浏阳河》不是“湖南民歌” 到底弯了几道弯?
http://bbs.cnwest.com/thread-22315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