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进步与自由竞争才是通胀利器


清议:技术进步与自由竞争才是通胀利器

 

什么才是抑制物价上涨的利器?是加息或者紧缩货币政策吗?

 

到目前为止,没有证据能够证明紧缩政策可以抑制物价上涨。倒是有证据证明,宽松的货币政策在应对15年前的那场高通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首先,1990~1995年,广义货币余额由15293.4亿元激增至60750.5亿元,累计增幅297.2%,年复合增长率31.5%;其次,同期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由13942.9亿元激增至53882.1亿元,累计增幅286.45%,年复合增长率高达31%,其中1994年增幅为36.62%,1995年为33.03%;第三,与目前金融机构贷存比普遍低于65%相比,那一时期贷存比平均超过110%,最高达到125.6%,第四,与目前国内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是存款基准利率1.94倍相比,1990~1995年期间大部分时间国内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与存款基准利率一致,余下少部分时间也不过是在1.14倍以下。这一切,决定了人们不能把当时的货币政策诠释为紧缩,而是颇为宽松的。

 

为什么宽松的货币政策可以有效抑制物价上涨?答案之一,从宏观经济的角度看,物价上涨是总供给小于总需求的结果,于是,要想抑制物价持续上涨,只能增加供给,而增加供给的前提是技术进步,后者当然离不开贷款增长;答案之二,从微观经济的角度看,物价上涨是垄断或缺乏市场竞争的结果,于是,要有效抑制物价上涨,必须积极引入市场竞争,后者亦不离开宽松的货币政策。

 

统计数据显示,1990~2009年,国内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累计上涨217.2%,但工业品出厂价格累计涨幅只有125.03%,商品零售价格累计涨幅仅为89.74%。

 

关于上述情况,工业品出厂价格的累计涨幅之所以只是同期原材料、燃料、动力价格累计涨幅的57.56%,显然与技术进步的关系最为密切。举例说,1995年国内彩电价格的大幅下降是技术进步的结果,今年网络版LED彩电价格比去年同期下降50%同样是技术进步的结果。至于商品零售价格累计涨幅只是同期工业品出厂价格累计涨幅的71.77%,明显与零售领域的自由竞争日趋激烈关系最为密切。其标志是国有零售企业逐步退出市场,取而代之的是非国有零售企业,尤其是大规模连锁家电、食品及建材零售企业的快速崛起。可以相信,随着近年来网络购物或电子商务的异军突起,零售领域的自由竞争将继续对抑制物价上涨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