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东亚病夫”
[日期:2011-04-29] 来源:中国经济新闻网-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梁发芾 [字体:大 中 小]
■梁发芾 专栏
据说,清末时候,国外人把中国人侮称为“东亚病夫”;又据说,现在,由于我们成为了竞技体育大国,夺得了无数的金牌,于是光荣地摘掉了西方人强加给我们的“东亚病夫”的帽子,让中国人扬眉吐气。
对于这一点,我一向也是深信不疑的。不过,近日看到台湾杨瑞松教授几年前写的《想像民族耻辱: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东亚病夫”》长篇论文,才明白,这不过是一些人把历史当成一个可以任意打扮的小姑娘,为某种目的,通过虚构和想像而重新构建的历史而已。
几年前,上海体育局大事记网页言之凿凿地说,清朝光绪廿二年,即1986年10月17日,租界英文报纸转载了英国伦敦《学校岁报》专论,称“夫中国——东方之病夫也。”此后,中国人常被西方人贬称为东亚病夫。这或许是官方对于“东亚病夫”起源的权威解说吧?
杨瑞松教授考证认为,事实并非如此。
十九世纪的时候,一度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已经衰朽不堪,被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讥讽为“Sick Man of Europe(欧洲病夫 ”。1894年12月,中日甲午战争尚在进行之中时,租界的《万国公报》转载的西方各国对于战事的看法中,就有法国《法国时报》的一篇评论,明言:“今东方又有一病夫矣!日本虽小,竟将摇动其本根,摧扬其枝叶”。显然,说世界又有一病夫,指的是在土耳其之后,又出现了一个衰朽的满清王朝。据杨瑞松教授考证,东方病夫一词,在西方从未用来称呼中国人民,讥笑中国老百姓的身体素质,虽然满清时期中国人吸食鸦片、缠裹小脚,身体素质确实并不强壮;它的意思很明白,指的就是衰落腐朽不可救药的大清王朝。显然,说“夫中国——东方之病夫也”,与说中国人是东方病夫,其差距仍然是十分巨大的。
事实上,不但西方国家将腐朽衰落的大清称为病夫,就是国内的先知先觉者也以病人的说法来比喻大清的国势。严复在1895年的《原强》一书中就说,国家就如同一个人的身体,劳动就会强壮,安逸就会病弱,“今之中国,夫犹是病夫耶”。梁启超在1897年的《时务报》上也说:“若今日之中国,则病夫也”。1898年梁启超在《俄土战纪叙》的开头更明言:“西欧人恒言曰‘东方有病夫之国二,中国与土耳其也’”。1898年6月康有为上奏给光绪皇帝的《进逞突厥削弱记序》的结论部分也说:“《书》曰:‘与治同道,无不兴;与乱同道,无不亡’。中国与突厥(土耳其)乎,西欧久诮东方两病夫矣,其意谓未知孰为先死也。今中国之病,亦与突厥同”。康有为以大清朝像病夫一样不但身体弱,而且更要死亡这样的激切之词打动光绪,希望变法求治。康梁以病夫指代中国,根本不存在侮辱祖国的意思,不过是急切地想让她强大起来。
既然“病夫”用了表示人的这个“夫”字,那么,它迟早要与中国人发生联系。梁启超在1903年的《论尚武》一文中就说:“二千年之腐气败习,深入于国民之脑,遂使群国之人,奄奄如病夫,冉冉如弱女,温温如菩萨,戢戢如驯羊”,“呜呼!其人皆为病夫,其国安得不为病国也!”显然,梁启超已经认为中国人素质愚弱,人为病夫,国为病国,应该用尚武的精神提振国民精神,建立少年中国。
人所不知的是,第一个用“东亚病夫”这个词语的人,不是外国人,而是著名小说《孽海花》的作者曾朴。他在早先为《孽海花》的出书做广告时,用的笔名是“病夫国之病夫”,正式出书的时候署名为“东亚病夫”,而曾朴去世后,在常熟的墓碑上写的正是“东亚病夫曾公梦朴之墓”。可见在那时,用病夫比喻病弱的国民,在愤激的知识分子中并不陌生。
梁启超、谭嗣同等人指出中国人体质低下,形同病夫,意在激发中国人的奋发有为,但是,随着民族主义的勃兴,“病夫”一词也很快成为民族主义操弄民间情绪,挑动民族神经的一种手段。陈天华在1903年的《警世钟》中就说外国人对中国人“不骂为东方病夫,就骂为野蛮贱种,中国人到了外洋,连牛马也比不上”,不过陈天华自己在书中甚至将安于做奴才的中国人斥为“死人”,比东方病夫的说法更加羞辱人。显然,陈天华虽激愤于病夫的耻辱,但也痛切地承认国民愚弱的事实。
随着国内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东亚病夫”就被置换为外国人刻意地污蔑和侮辱中国人,体现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傲慢与偏见,而这时候,民族主义者们甚至也不承认那时的中国国民真正存在体质病弱的一面。1920年的《近代狭义英雄传》中就有霍元甲用中国功夫打败拿“东亚病夫”轻蔑和侮辱中国人的俄国拳师,以此证明中国人身体强健,绝非病夫。
以虚构和想像的奇耻大辱,激发同胞对于非我族类的同仇敌忾,这是民族主义最擅长的手法。东亚病夫的来龙去脉,正是这样的一个生动的例子。
谁是“东亚病夫”
评论
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