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牛津大学等世界顶尖高校的校长23日齐聚北京清华大学出席全球大学校长峰会暨环太平洋大学联盟第15届校长年会,共同分享治校管理经验。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开幕式演讲中说,中国政府去年颁布了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整体水平全面提升,“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
不可否认,包括袁部长在内,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世界一流大学梦,这个梦想恰如国人对诺贝尔奖的期待,早已经成为人们至今还不曾解开的心结。现在的问题是,做梦都想拥有世界一流大学没错,可是,在大白天里痴人说梦就有些不应该了。几乎人人都知道,中国目前还没有世界一流大学,他们中的佼佼者北大和清华,由于近几十年来不曾培养出世界级的顶尖人才,充其量也才能算是世界二三流大学。所以,袁部长的我国若干所大学世界一流论根本上站不住脚。
也许有人会反驳,清华不是曾经培养出众多世界级杰出人才吗?如邓稼先、周光召、李政道、华罗庚、王国维、朱自清等,既然培养出如此众多的杰出人才,清华不是世界一流才怪呢。这也正是我要说的,清华确实培养出不少一流人才,可是那都是过去七、八十年前的事情,最近半个多世纪以来,清华在杰出人才培养方面很是“后继无人”。大学好比企业,过去的王牌企业不等于现在还是王牌,我们总不能老是拿老祖宗留下的牌坊标榜自己一流大学的身份吧。因此,如果一定要说我国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但前提是加上曾经两个字。
正如袁部长所说,我国去年才颁布中长期教育规则纲要,纲要的目标之一就是创造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现在,纲要颁布还不到一年时间,纲要所提及的诸多改革内容根本还没实施。在这种前提下,若干所大学就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真是令人眼界大开,如果这种逻辑得以成立,那么,为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我们完全没有必要着手任何改革,根本没有必要在教育体制上动刀,光喊几句口号,放几门大炮,我们的大学就都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了。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蕴涵着做学问的道理。一是切忌行政化,学术不能行政化,同理,创建一流大学也不宜行政化,行政上的计划、指标等统统在一流大学的创建过程中不管用;二是要耐得住寂寞,创建一流大学需要长期坐冷板凳,要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决心和毅力,动不动就高喊若干所大学已经达到世界一流大学水平恰恰是沉不住气的表现,是非常要不得的;三是要谦虚谨慎,人家美国占据了世界一流大学的半壁江山,可我们从来没有听说美国人处处引吭高歌,在外国人面前说美国有多少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相反,我们听说最多的,是他们自责由于能力所限还有多少未解之谜。
说到这里,我们不难察觉,我们和世界一流大学集结地美英等国的最大差别或许并不在于一流人才和人流成果的拥有量上,而在于创建一流大学的正确心态和看法本身。再来看看印度吧,印度理工学院从1951创办至今,虽然才经历了60年的风雨洗礼就一举成为举世公认的世界一流大学,正在于他们从来不以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最主要的是,印度专门针对该院制定了独立法案,宣告IIT是“国家级重要机构”,允许学校高度自治,举凡课程设计、招生、教职员招聘,全由教师组成的学术议会裁定,不必受到非学术势力的干扰与压力。用脑力来重建国家,这是IIT的校训和国家的战略。正是这一理念促使了IIT和印度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