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繁华和浮躁背后寻找自信
陈梓萱
很多时候,自信源于心,源于博大。还有一些时候,自信源于无知。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上海,熙熙攘攘,上海车展繁华至极。
毫无疑问,这是今年全球最大的车展,没有之一。20个国家和地区参加;2000家中外汽车产商;1100辆展车;全球首发几十款(之所以不敢确定数字是因为鱼龙混杂不好统计,但的确总数不少。)70余万人的观展规模。的确很大。
据主办方透露,参会媒体记者人数也达到空前水平,总数近9700余名,其中1000名国外媒体记者。即便是主办方给出的数字,也未必准确。他们可能忽略了,除去参与报道车展本身的媒体记者们,这些记者本身所在媒体也大都是参展商,而如果这些媒体参展商的工作人员也一并算上,来自媒体的人数会超过15000人。这实在是一个很没有意思的算术问题,但这恰恰是笔者要说的。
W5馆,是人们印象中上海国际展览中心西展区的尽头,但是这一次,在W5馆之外,还有一个“无名馆”。这是一个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的一个集中展区,紧紧地和展会的工作区以及设备放置区相邻,走出W5的馆,没有任何醒目的标识告诉人们,那里还有一群参会热情高涨的记者和媒体工作人员。在这个角落里,有人民日报系统的《环球时报》,《汽车与运动》,有南方报业系统的《南方周末》和《21世纪经济报道》,有时尚集团的《名车志》,还有《汽车博览》,《汽车杂志》、《中国汽车画报》等等数十家汽车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当然也有我们《家用汽车》。
这绝对不是一种误读,简单看,这是一种布展技术上的失误,是商业化程度的集中体现,如果更严肃地去质询,这可能是上海车展缺少人文意识的鄙陋之习。事实是,这个展区游离在主展区之外,大都为约10平米见方的空间。和外面的繁华的展会相比,这个角落相对安静,很少有观展的普通观众莅临,在通道里活动的大都是媒体的工作人员。有的媒体,干脆彻底放弃了这个阵地。因为从W1穿到W4,再经过一个W5的汽车零部件展馆,又没有明显的标识和引导,他们实在是等不到多少人前来。人们很难发现这里还有这样一个平面媒体展区,即便发现,进馆者也是人数寥寥。
在其他的主要展区,也有零散的平面媒体的展区,但据了解是要收取费用的,更多的平面媒体集中在W5馆外的“无名馆”里,这在此前的北京、上海两大车展是从来不曾有过的现象。或许人们只要有靓车、美女、明星、歌舞就足够了,而这些所谓的传媒、读物甚至是精神食粮,根本不必太在意,就让他们在那个角落里象征性的摆个样子就行了,给他们一个展位就已经是宽待了。
这是不是组委会的决策者们某个瞬间的思想火花或者灵感?我们不得而知,也不愿去面对,这是我们的悲哀。我们只是在设想,哪怕你给我们的位置在靠前一点,就那么一点;哪怕将W1到W5馆、E1到E7馆的若干个10平米的空间利用的再科学一点,或许人们也不过只有一些个体的无奈,而非近百家媒体工作者集体的尴尬和难堪。
笔者曾经想了解一下国外的一些著名车展的实际情况是怎样的,但一本书改变了笔者的想法。这本书让笔者不再纠结这样的尴尬和难堪,这本书是张维为先生写的《中国震撼》。
他说,过去承认中国落实是实事求是,今天承认中国的巨大进步也是实事求是。我们需要继续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我们同样需要新的大国意识,中国需要大智慧、大战略、大担当,需要自己的话语权,需要理性从容的国民心态。他走访了100多个国家,结合对中国现实的观察,提出了“文明型国家”概念,丰富了“中国崛起”的内涵。这在笔者看来,是一种博大的,源于内心的自信。同样,上海车展在很多元素和数据上都已经成为世界级车展,那么我们就应该具备这样的自信,上海车展应该在各个环节成为标杆,值得效仿,但事实上,还没有,不仅仅是媒体展区的设置问题,还有文化、科技、底蕴、传播上的诸多不足。即便如此,上海车展的气势,仍然给笔者带来了自信,这自信也许不够博大,甚至是无知,但它来自内心,源于一种忘掉自我的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