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哉楼市:好日子为啥过的快


(2011年4月《购房指南》李晓鹏专栏)

2002年.我第一次去淄博周村大街,这里是中国老字号章丘孟氏“祥字号”发源地,也是九十年代张艺谋拍摄电影《活着》的外景地,有“活着的明清古商业建筑群”之称,堪称“齐商的发源地”,这里是开埠时代山东的金融中心、商业中心,清末的“免税区”,有“旱码头金周村”之说。

古街古风依旧,周村区大街保护办尚主任领我们考察,在古色古香的建筑群中,指着一栋有点格格不入类似现代建筑说,这就是祥字号当年的老建筑,我很诧异的是,这栋建筑与现在的建筑太相似了,不特殊说明的话,一般人会认为这是七八十年代的建筑。尚主任解释,据记载,大街上祥字号的最有钱,经营的最长久,门头每隔几年就要重新建设,这栋建筑当时是大街上绝对最现代的。

为什么我们现在的房子会拆了建,建了拆呢?这与我们的经济发展快有关系。周末上“技术经济学”,老师讲到,技术进步快,发展就快,这就是为什么苦日子难熬,好日子过的就快的道理。

我们知道用技术的手段分析经济问题是“科学的”、“专业的”,技术经济是介于技术与经济之间的交叉学科,是研究人类社会生产过程中技术的经济问题,是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

而选择技术的经济标准是适用原则,适用是灵活了,房地产开发到底经济不经济,要分人、分时、分地点,得要看当下适用不适用。有人骂房地产是GDP的产物,拆是GDP、盖也是GDP,愤青的很。最近看了一部日本电影《火天之城》,剧里有句话:要建设千年建筑就需要千年神木。一样,要建设百年建筑,就需要使用更好的建筑材料,这样的房子是好,关键是成本高的房子,价格必然不会低,关键是这样的建筑能卖给谁?记得王若雄在一次低碳论坛上说,天泰永远只盖低碳建筑,如果不是王总偷换“低碳建筑”的概念,就是低碳的标准王总有自己的标准吧。

高科技节能建筑在欧美也是属于豪宅的,不是遍地都是。日本这次大地震,一张照片给我很大的启发,整个都市都夷为平地乐,惟一屹立的建筑是“学校”。而我们这里呢,最好、最气派的建筑是什么呢?

技术进步了,我们就要变的快,但变化是增加成本的源泉,就会不经济,这是技术与经济的博弈,就需要系统分析,在这里我们可以采用“整分合”理论来系统分析预测房地产市场。“整分合”就是注重在整体规划下明确分工,在分工的基础上有效地综合。

目前限购就是这个目的,政府在整体规划房地产供应市场的不平衡状态,加大保障房建设力度,分工明确,商品房做好房子——卖给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人们,保障房相对经济些——面对经济基础较薄弱的工薪阶层。但问题是国家是给80%的人盖20%的房子呢?还是开发商给20%的人盖80%的房子呢?

有效地综合需要过程,过去十年被称为中国地产的“黄金十年”,就是因为国家不给80%的工薪阶层盖房子的结果。一切事物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有趋势性、有季节性、也有周期性,俗话说,潮起也有潮落时,城市的发展如此,房地产的发展也是如此,有其婴儿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黄金十年之后,地产发展将进入成熟期、稳定期。

还是那句话,理想与现实有差距,不代表我们不应去追逐理想。只是有的人“活的现实”,有的人“生活理想”罢了。殊不知,有了条规,就没了力量。

最后说一句,周村大街能保持下来,也与多属于公房有关,不是早期不想修,而是经济不富裕,属于无心插柳柳成荫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