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股与好价到底谁更重要? 投资宜“贪”不宜“急”


好股与好价到底谁更重要?

  李 剑

 

     好股(其实指的是好公司)与好价到底谁更重要?这是一个在价值投资界经常争论不休的问题.我在以前的文章和演讲中曾多次明确过这个问题.但现在看来,还有再展开解释的必要.

   

    好公司与好价格是构成好股票的一个既不可分割又有主次先后的有机整体.它们的关系比较恰当的比喻,我想应该是一枚硬币的正反面。都重要但又有主次。都重要是因为缺一不可,缺一不能成其为硬币;有主次是好股总是正面,是第一位的;好价总是副面,是第二位的。它们的关系也可以比作歌词与曲调的关系,一首好的歌曲必须是好的歌词与好的曲调兼备,但歌词毕竟是歌曲的内容和灵魂,比起曲调来说总是列在首位。

   

    事实上大家在生活中都有意识地把它们紧紧联系在一起,并且主次分明.比如一位朋友向另一位朋友推荐股票,一般都是先说这家公司好在哪里,然后再说它非常便宜.

 

    要在理论上说清楚好股与好价谁更重要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要引进风险水平来比较,二是要站在长期投资而不是短期回报的角度,也就是要考虑今后的成长性。

 

    不引进风险水平来比较,好股和好价的关系就会象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很难扯清楚。格雷汉姆天才地指出了安全空间的重要性,但没有认识到公司自身独特的竞争优势如护城河等的奥妙,没有量度无护城河优势的廉价公司的风险水平,所以有片面强调低价之嫌,结果他的爱徒巴菲特在醒悟之前买进了几只极其便宜然而后来破产或几乎破产的股票。巴菲特认真量度了两者的风险水平,发现特别优秀的企业加上不算太贵的价格,比糟糕的企业加上特别低廉的价格,风险水平更低,而长期投资回报更高。因此他极力推崇伟大的企业,明确提出了比如消费独占型中特别优秀的公司,只要价格适中就可以买进的投资理念。

   

    在投资实践中,为什么很多朋友会为这个问题争论不休?特别是部分朋友一定要认定好价比好股更重要呢?我想往往是出于这样一种情况,即他们往往用后来的涨跌事实来说明,而没有考虑当时的风险水平。在2008年年底,无论是A股和港股,都有很多绩差公司和强周期性公司的股票跌得惨不忍睹,后来大盘反转,它们又涨了二、三倍甚至四、五倍,远远高于一些稳定性行业优秀公司后来的涨幅。但他们没有注意到,当时人们不买这些廉价股票是有道理的,因为危机时这些公司风险太高,有些在危机时可能会巨额亏损,有些则可能度不过危机。就象最近我抄底日本股票时在一只股票上的情况一样:日本地震后,日本东京电力公司的股票(9501.T)从最高的2100日元跌至最低291日元,期间多次觉得价格非常吸引人,但一想到福岛两座核电站的问题还没有最后解决,同时又将面临巨额的赔偿,甚至有可能破产.风险水平高到你实在难以下定决心,结果最终也没有买入.

   

    另外,不结合长期投资的角度特别是不考虑公司未来的成长性,也判断不了好股好价两者的优劣。不是所有行业都适合长期投资。在我最喜欢的四大行业分类中(稳定性行业、弱周期性行业、强周期性行业、高风险行业),实际只有稳定性行业中的光芒持久的少数恒星公司才值得长期投资。从长期持有的角度,好股(优秀企业)因为自身成长性强,所以尽管买高了些,时间一长还是能赚钱;而垃圾股自身成长性低,虽然买得便宜,但风险高,长期回报差,时间一长甚至可能摘牌。巴菲特的恩师有所欠缺的第二方面显然是只看到了当时的情况,而无考虑到不同公司未来成长性的巨大差别.所以比较好股好价的关系一定要代入时间因素(时间是优秀企业的朋友),一定要考虑公司未来成长性的差异.短期是不好比较的,不考虑基本面也不好比较.短期内鸡犬都能升天,无从判断好股与好价的优劣。

 

    这里必须强调一下,什么都不能过!好公司贵得太离谱,那也就根本不是好股票。我们的比较一定是相对性比较,而不能极端化。就象我们夏天买西瓜,西瓜再便宜,但买回来不能吃,家里人不开心,再便宜也没有什么用;反之,西瓜特别好,虽然贵了些,但功用得到了发挥,家里人吃得高兴。因此好西瓜总要比好价格重要一些。然而凡事都有个度,用彩电的价格汽车的价格买了好西瓜,好西瓜的性质就变了,家里人吃不下去了,因为那不是吃瓜,那是吃家当。凡事都不能走极端。

                                 

                                       2011年4月14日于上海

 

 

投资宜“贪”不宜“急”

 

李春根

 

    长期持有买得便宜的好股票,是概率最大的致富方式之一。相当多的股民朋友看好一个或几个股票时,基本上都是倾其所有满仓操作,因为买入时一般都会认为是好时机,好时机就应该多投入,不如此不足以痛快淋漓,不如此不足以快速致富。尔后一旦有个风吹草动,则常常已是弹尽粮绝,没有退路。一言以蔽之, “贪”与“急”使然。

    人性中的贪,是一种普遍现象,你我皆有,若一味站在道德的高度进行批判,就没什么建设性了。2010年8月4日,在网上看到这么一条新闻,广东东莞有一位彩民,他所买的彩票中,有两张中了双色球头奖,奖金高达1176万元。按理这位老兄应该欣喜若狂吧,但这位刚跻身千万富翁行列的幸运儿却仍感到遗憾,因为他当期还10倍投注了一张1注的单式票,结果因为一个红球之差,错过了10注头奖。所以他还多少有些失落地说“:本来,我可以中5000万!”

    我觉得这位老兄挺可爱的,心里怎么想怎么说,特实诚。不能指责人家贪心不足,得陇望蜀,确实5000万比1700万多很多,遗憾一下很正常。

    广义地看,买彩票似乎介于赌博与投资之间。投资时“贪”字当头没什么不对,关键在于能贪得到。

    长期持有就是一种贪,如那位彩民朋友一般,不但要1700万,更是想把5000万一网打尽。

投资可以贪,而且应该贪,但不能老着急。看一些股市成功人士,在投资时总是收放有度,进退有序。大部分时候都是潜伏着挑选猎物,一旦机会适当,即果断出击,成功率非常高。他们果断,但不着急,贪起来有利有节,比喻为食肉猛兽很是贴切。股民们早已比喻过了: “大鳄”!

    反观不少股民朋友,却是着急而不果断,每天盯着屏幕看盘,买进卖出,忙得不亦乐乎。不管是肉是草,只管往嘴里拨拉。涨一点便立即找到“股神”的感觉,几乎逢人就想自我表扬几句;跌了则以为天要塌下来,或赶紧割肉斩仓,或被套后责怪政府不作为。整日里急急慌慌,一惊一乍,极少敢于坚守投资理念或投资初衷,很容易使人联想起食草动物。常常是钱没怎么见赚着,倒是看到不少胸闷脑溢血进医院的。

    急于求成是一种很普通的人之常情,但却不能因为是人之常情就去放纵。

    选股时如果着急,可能会忽略掉很多看似不打紧,实则很关键的细节,从而错过好公司或跌入陷阱。

    买了股票就要立竿见影有成效,那也多半会急惊风遇着慢郎中,经常误事:拿在手里时股价一动不动,只眼看着别的股票一个劲地涨。一着急卖了换成正在涨的,情况便立即逆转,卖出去的开始不停地涨,换进手里的开始不停地跌。于是,继续着急。股市里这类故事差不多天天都有上演。

    大家知道,一口气吃不成胖子。在战略上,我们要有气吞5000万的壮志,要做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贪念的股民。但在战术上,还得一步步来,5000万或更多的钱不大可能一把抓入口袋。饭要一口一口地吃,股要一个一个地选,钱也得一元一元慢慢地赚。人民军队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解放全中国还得三大战役。建设新中国也还得一个一个五年计划慢慢来。你是谁?还能比十大元帅十大将军更厉害,比政府更厉害?能一口气达到目的,能一个月成为富翁,两个月成为李嘉诚?再胖的胖子也是靠一口一口吃出来的。

    自古以来,人们对急于求成是一直持批判的态度。雅一点的说“欲速则不达”,那是古时先贤们发呆时迸发的思想火花。俗一点的嚷 “财不入急门”,不知是多少急于发财而碰了钉子的人总结出来的。对官员或公仆们来说,工作要有只争朝夕的精神,要有点紧迫感,可以急,却不能贪;对股民们来说,要有发财的欲望和决心,贪一点无妨,但需戒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