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车展冷思考:后市场利微需从客户规模突围


    按照业内媒体同仁的估计,整个上海车展媒体日期间有100多个发布会,1000个专访,全球近万媒体……这其中多数都是整车企业公关的结果。相比整车的展品,其实零部件参展品牌更多,展品也更多,但历年来零部件展都是陪衬,车主不会去看,偌大的展馆都是给少数采购和路过的人看看,但这种展览每年还都在做,但今年明显感觉跨国汽车零部件和服务产品供应商开始做B2C的业务,开始加强中国供给业务,这使得少数跨国公司开始在车展上寻求媒体报道,比如博世、汉高、捷太格特等等,这对长期关注后是后市场的杂志来说只是好事。

    

    对于即将到来的后市场井喷,跨国公司已经在做媒体品牌准备,但国内自主品牌零部件和服务产品供应商仍然在追求价格竞争,群狼分食为数不多的那点B2B的市场份额,坐等跨国公司因为产能不足时的兼并整合,有网友呼吁我给国内民族零部件说点话,但你能让我说点什么?我自己的媒体上大多数资讯内容都来自跨国公司,这和上海车展上占领最好最大展台面积的跨国零部件企业是相似的。很多业内同行说:日本地震了会加速产业链向中国转移。但我不那么乐观,该转移的一直都在转移,此前是傻大粗污染环境的零部件,然后是轴承件,靠飞机就能运送的电子产品日本未必会着急转移,即使转移也不会向中国,它们更偏爱那些能够建立独资公司的其他亚洲新兴国家,中国的合资体系使得他们的研发产出风险太大。

    

    过去几年很多同行都在说中国后市场脏乱差,这导致价格竞争严重,看看全球几大经济体的零配件单车产值我们会发现:在新车售价方面全球已经大体一致的情况下,中国的配件消费额还不足发达国家1/5,这可能说明三个问题。第一,中国大量汽车属于新车,新车的配件消费少,但很快会多起来,因为2005年以后每年新车销量都是几百万上千万的,这意味着未来几年质保期外车辆每年新增数百万辆,这会导致零部件需求激增。第二,不少车主在用假冒配件,车展上各种配件供应商占领了整个展馆,但有品牌的很少,类似三滤这类产品多数零部件企业都能造,奇瑞的某车型机滤原厂的只要7元钱,但依然有副厂件会造出更便宜的……这也导致中国的配件销售额偏低。第三,配件产值低的恶果不仅仅是配件制造业利润总额低,也会导致维修技术工时收费、保险、救援这些附加在配件之外的增值服务很难形成溢价,更难有足够的利润去做品牌,体现在车展上就是我们几乎看不到几家配件公司去搞新闻发布,连个展品介绍彩页也做得极其山寨。

    从此次上海车展开始,后市场井喷已经具备了条件,第一,到今年年底,中国汽车保有量直奔1亿辆而去,每年新增2000万辆新车。这对配件、维修和道路救援的需求在大幅增加。第二,二手车业务开始井喷,这一方面是汽车消费周期使然,2002-2007年购车的用户都有强烈的换车需求,另一方面北京上海等地的限车牌政策导致厂商开始专注于品牌二手车置换,刺激新车销售,加速二手车流通。第三,品牌租车、品牌金融保险、道路援助服务都开始增长,厂商主导的增值服务在增多。第四,厂商开始关注客户关系,关注消费者的用户数据,关注客户忠诚度。去年至今各主机厂商纷纷升级CRM客户关系管理IT系统就是一例。但具备了井喷条件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能从后市场赚到钱。

    看看车展上的零部件及后市场产品供应商的展台我们就知道,我们展出的依然是低附加值的产品,无论是3G解决方案还是高端电子产品,背后仍然是日系和德系企业在做核心,中国的广大开发者是在给它们打工。就后市场的特征来看,虽然利润率不低,但单笔交易金额都比较低。以配件销售为例,行业内某日系厂商年单车配件销售额2010年接近2000元/车,但有些厂商的假冒配件多,单车配件销售额还不到100元,正是这个差距导致全国平均单车配件消费在600元左右,但发达国家是600美元左右。再比如此次F1赛车场上,安联的广告满场都是,作为国内B2B业务市场份额最大的道路救援服务商,安联的道路救援服务报价最高,但一辆车一年百余元的收费已经很难说服厂商买单,更难说服消费者接受。但拓展网络、呼叫中心和运营中心的成本都在增加,因此这些增值服务供应商也难赚钱,因为一旦进入B2C的泥沼,不借助新技术任何服务供应商都会头大,因为单笔交易利润额较低的情况下,它们必须靠客户规模盈利,这个时候,稳定的客户关系就非常重要。

    在此次车展上,我们可以看到诸多调研人员在车展现场进行大量的调研,这种借助车展的人流进行的调研是对用户数据的梳理。在后市场微利的情况下,客户规模是后市场的关键,但获取客户的成本是个核心问题,CRM客户关系管理正在成为各厂商的关注重点,这其中有大量的商机。比如清洗数据的业务会成为未来的商机之一,零部件销售企业得借助道路援助、保险公司、汽车经销商的客户数据来完成B2C的销售,类似斯柯达的官方车友会会成为客户关系管理的核心,CRM部门会成为汽车厂商生产力的推动部门。另外一类商机来自一站式服务。目前类似东风日产、奥迪等品牌在推动客户的一站式服务,比如借助品牌的客户资源优势,形成维修保养、二手车、租车、保险、金融服务、道路援助的一体化解决方案。这些服务可与车友会、微博社会化媒体结合爆发出更强大客户关系维系潜力,无论是对零部件供应商还是后市场供应商,客户关系维系能力决定了它们的盈利能力,正因为如此,在车展上我们看后市场、看整车展台热闹的时候应该清楚地看到,跨国公司追求的是对中国客户数据的把握和长期的客户关系维系能力,失去了对这些客户数据的掌握,我们就算掌握了所有汽车后市场的技术精髓也找不到买单的消费者,这是我对本届上海车展喧嚣背后的一点思考。(文:朱伟华)

    “本文为搜狐汽车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