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东扩”一说,有多少情绪化?


      北京楼市向河北延展,起步于10年前,那时候燕郊的房价还不超过千元,而北京房屋的建安成本(盖房子的钱)已经超过一千。今天燕郊号称“过万”,廊坊、固安也至少6000元售价,建安成本超过两千元。这一切的变化,除了经济发展推动楼市,还有一个就是“首都东扩”的利好。

 

    一个学者身份的企业家,曾经说自己是“首都东扩”提案者,并为此著书立说。这本书曾被北京周边房地产商作为制胜法宝,虽然可能未曾翻看任何一页,但是从此楼盘和区域的升值潜力便“有证可查”,项目推广的时候也可以“引经据典”。

 

    “杀敌一千自伤八百,这是一件很不划算的决策”,那位学者身份的企业家最近发表观点点评北京限购,不出意外又被河北楼盘引用,就连售楼处的小姐都会说上几句。

 

    除此以外,不仅仅“东扩”能够成为卖点,没规划的铁路、部分电话改号码,甚至一个未经批复的机场建设,也能成为房子卖高价的理由。也许很快,“南扩”、“西扩”的图书出版,也将有“市场需求”了。

 

    “首都东扩”被引用的时候,使用者掺杂了很多情绪化,“拥堵的北京”,“环境恶化的北京”都成为居民大迁移的理由;在北京购房人达到一定“浓度”的时候,河北某县的领导又放出话来“我们不做北京的睡城”,希望提高移民素质。

 

    现今,“南扩”的声音,比当年“东扩”不在之下:“东边有什么呀,我们南边有机场,有京广大动脉,无限的发展空间”、“燕郊都过万了,我们的价格刚起步,增值潜力巨大”,贬低的口吻,透出强烈的情绪化。

 

    不管怎么说,“东扩”和“南扩”都已大展宏图了,等什么时候“西扩”和“北扩”也提上日程,开发商们热盼的“环京圈”也就大功告成了。

 

    不过,笔者要说的是,北京首都作为超大型城市,自然有其不可回避的弱点,购房人的需求也随着房价的变化,逐渐向“价格低洼”处转移,但这绝不能成为“洼地”变成“高地”的理由,更不能由此拉升房价,成为购房人新的“枷锁”。                                 法制晚报评论员  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