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4月,都是拎起箱子,向米兰的方向出发的时候。
第一次在意大利看展,还是99年。我正在国外学习管理。一个机会,到德国科隆参观家具配件展,那是第一次亲临国外家居设计的展览现场。当时就惊了,如同一个清纯少男,瞅见平时看她一眼就脸红、说句话就能兴奋半个月的美丽女同桌,因为MONEY挽上个没品老男人的手臂感觉差不多:价值观要重构了。
我第一次看见了国外的整体橱柜。瞬间感觉,当时国内的所有橱柜、厨房,就是垃圾。99年,中国的厨房没有任何设计,基本就是以前的灶台改良版。我卖的科宝整体烟机,给抽油烟机加个直到地面的罩子,让油烟不往外跑(那时的抽油烟机效率不高吸不干净),已经算是一个厨房里让人眼前一亮的设计了——但也非常土。而展会上意大利的整体橱柜,岛台、通体操作面板、吊柜、各种时尚的线条色彩……一个活在386、486年代的人,坐上时空穿梭机到了2011,抱着IPAD、攥着IPHONE,当时就是这感觉。
我在这个展会上收集各个摊位的资料,退了回去的机票,坐上火车,杀向意大利,23天的旅程就此开始。
我包了一辆车,按收集的厂商资料,一家一家去找他们的店面。途中遇上任何标有“Cucina”(意大利文橱柜)的店就停车进去。人家热情,就特诚心地要折页、画册,人家不理,就只能装顾客,买橱柜总要给个介绍吧?一个城市接一个城市,意大利司机跟着我一起跑,感慨他活了这么多年,都没把祖国各个城市逛遍,倒跟一个中国人完成了这项壮举。我则感慨:还好欧洲国家都不大,不然非累死不可啊!
就这样,到最后看见Cucina这个词,我就反胃要吐出来了。
23天后,在回国的机场上,当时不到140斤的我,活像个180斤的胖子。行李已经完全超重,一个塑料袋都快塞不进去。不舍得花运费,就全身上下,西服里、兜里、夹层里,全是各种书、零配件、画册。晃当着行走在机场,我想起了本田宗一郎。他50年代到意大利看展览,买书,买摩托车配件,回国时也是这样:超重,不能再放行李,又要节省,就用身体当人肉运输器。50年代的日本,1999年的中国。我们开始走向世界,比人家晚了50年,但我们看到了未来。
从这开始,世界大型家居展我就从没拉下过。米兰家具展、维罗纳高级室内设计展、巴黎饰品展,每年在欧洲的时间将近1/3。我看起展里是不要命的那种,和女人逛街类似,一出门肾上腺素就10倍分泌,背个冰箱也能两眼放光跑上一天。几年看下来,我的目光也修炼得锐利了。一个家具展上,有最先锋的品牌,它们重创意艺术远多商业,是引领时尚的,但货未必好卖。然后是真正的大牌,吸收成熟灵感,制作大气产品,在商业性和艺术性上做到最好平衡。再后面是二线三线。借鉴哪个品牌,哪个产品最有潜力,当时我一眼看下就能知道。
其实展会和很多其他内容一样,看多了,刺激越来越少,规律越来越多。第一次看到一个真正的国际大牌,掉下巴;第二次看,风采依旧;第三次,恩,这里那里有了变化;第四次看之前想,今年是不是会往这个方向走?其实每年准时来点卯,开始感觉今年去年变化并不很多,但趋势的发展还是非常值得关注,从新装饰ART DECO到环保材质,到东方自然美学、禅意,到奢华的锐减、新功能主义的上位。西方世界毕竟还控制着审美趋势和流行风向,这些不是我们说“不跟你玩了,我们自己流行自己的”,就能闭门造车。
逛了10年,米兰家具展对我来说已经不光是一个展会。欧洲这一条线,好玩的、好吃的、好看的,都熟稔于胸。一个做全球定制旅行俱乐部的哥们儿,邀请我入会后,深感大赚一笔。我把自己特好玩的看展之旅,给他一讲,活脱就是一个个惊艳旅游路线。其实08年后,跟我全球跑的朋友就越来越多,每次看展,我都像带团出国旅游。这次意大利家具展,正好是第15届了。三十万设计师涌入,凶狠的设计如海。我在网上,天天直播。好设计我替你们拍,好吃的我替你们吃,好花我替你们嗅……设计之旅,始发站叫生活!
好东西会源源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