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乡口福甲天下
汽水粑粑
米粉
油条
煎饺
油饼、豆皮
麻果
牛肉炉子
锅盔
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水土一方味。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公安江河纵横,湖网成片,属云梦古泽,地处两湖平原走廊,膏壤腴地,饶食丰物,是天下闻名的“鱼米之乡”,“饭稻羹鱼”是基本的饮食特征、“多酒多茶”是起码的生活方式。因潮湿温润,四季蔬果频繁登场,又处湘鄂边,其口味有楚人“咸鲜”的特点,随时代变化,加上四方饮食的吸纳,兼有南北口味特征。但仍崇咸尚辣逐鲜,“新粟米炊鱼子饭,嫩冬瓜煮鳖裙羹”,宋代名士张景一语道出了公安饮食诱人的水乡特色,怎不让世人垂涎欲滴!
过 早
公安过早,蔚为大观。
“三天过早异平常,一顿狼餐饭可忘。切面豆丝干线粉,鱼汆圆子滚鸡汤。”这首清代的《竹枝词》道出了荆楚人过早的奇特之处。过早即为早餐。公安人的早餐为了把这个“早晨”过了,花了许多心思。过早应是与小吃有关的,而公安早餐小吃其丰富世所罕见,公安人是从来不会糊弄自己的口腹,简单草率的。
过去的年代,经过长期生活摸索形成的早餐习惯,无论贩夫走卒,达官贵人,都尊崇方便、好吃、吃爽的原则,把早餐当作一天最重要最喜庆的开端。吃好了,吃出一头汗了,口齿生香,犹如开门听见喜鹊叫,一天神清气爽,心情舒畅。
猪油炒饭是将隔天的剩饭用猪油加葱花炒松软,有条件可加个鸡蛋,这样的过早是我们小时候格外向往的。富裕人家也吃清汤面、骚子面(肉丝面)、包面(即馄饨)、包子(有肉包子、菜包子),自做或在街上食铺“端”,端即是买的意思。农家或一般人家如有灰面(面粉)下疙瘩子(面疙瘩)也是比较奢侈的过早。还有一种老人小孩爱吃的面糊,就是将米粉和水下锅,煮成糊状,加盐加少许青菜末而成。米面做成的还有发糕、汽水粑、火楠片子糕等。更有糯米做成的糍粑、汤圆。汤圆过去为自做,放久后煮熟会出现红色,但没有异味,依然可食;汤圆加点自制的米酒一起煮,无疑是令人沉醉的小吃。
说到米酒,公安叫伏汁酒,是夏天家中常酿的。也是将糯米蒸熟,摊开晾干,再拌入酒曲子,入钵或盆,用旧棉衣或棉絮捂住,一般一二天就可吃。米酒不是酒,却有酒香,甜味独特。可生吃,也可煮了吃。产妇发奶是效果特快的民间食方。米制品的早餐还有米粉、米茶、豆皮子。端午时煮一锅粽子,每天过早一样可热了吃;新麦收割后,用新磨的麦面包包子过早,也是端午后一段时间的一种庆丰收的吃法。过年之后,在火上烧烤糍粑过早也很流行。烤得两面焦黄后,糍粑就鼓起来,像现在的大枕头形状,将中间抠开,灌入一些白糖,吃起来那个香脆啊松软啊,无法形容。糍粑吃法多种,有鸡蛋炒糍粑,豆皮煮糍粑;咸的甜的都行,依各自口味。作为绿豆摊晒的豆皮,也可以单炒,也可以用汤下,素炒好吃,用腊肉炒更好吃,煮也好吃。
而锅盔却是最名震遐迩的。锅盔包油条加一碗膏子豆腐,可能是公安在外地游子最为想念的家乡早点。油炸的除油条,还有油趸子、油饼、红薯饼,更有糍粑等。将油条泡在一碗豆浆中吃,也是一些中老年人的中味选择。儿时吃过的一种砍糕,一口灶,一口锅,烧的是锯木渣,烤熟的饼子很厚,松松软软的,用刀剁成一块块卖,砍糕之名由此而来。还有油墩子。一盆稀面,里面飘着葱花,和了各种作料。一锅烧得滚烫的油。炸的人一手拿一根筷子,不知怎么的一搅,提起来两筷子一挽,稀稀的面圈落油锅里,一下子就“站”了起来,成为一个胖墩墩的环。有点像面窝,不过可比做面窝见功夫!起锅后是厚厚的软软的,吃在嘴里油香滑软,一点没有面窝外面的硬和干。大概是砍糕和油趸子这技术掌握不好,近些年,在早餐市场已经渐行渐远。
说起公安豆皮子,是一种非常独特的食品。公安豆皮子与武汉等地的豆皮完全不同,吃法迥异。比如武汉豆皮,是用面粉加工的,而公安豆皮子是绿豆加米磨成的。武汉豆皮加了熟糯米,还有香菇、瘦肉或者火腿,上下相裹,在平底锅里煎得两面焦黄。公安县的“豆皮子”,却是一种可以和面条一样煮着吃的米面食品,怎么煮都有嚼劲,不“趴”。在公安农村,摊豆皮子是一件大事情。这当然是腊月最为兴奋的大事。哪家摊豆皮子,早早磨好米浆,再是看哪家媳妇火烧得好,摊豆皮讲究火侯。哪家媳妇豆皮刮得好,刮得好才能厚薄均匀。再就是看哪家媳妇豆皮切得好,要粗细均匀。一一上门去请了来。这些帮忙的姑娘媳妇们一般会带上自己惯使的工具。比如刮豆皮的媳妇会带上蚌壳,用竹刷子沾点油在锅里那么一扫,一勺米浆在锅里那么转着一淋,再用蚌壳把豆皮子刮得厚薄均匀,这一连串动作要在几秒钟内完成。等锅里的豆皮收干水变了色,迅速揭起,摊在簸箕上。那切豆皮的媳妇通常都带上了自己用顺的刀。待豆皮稍凉,三五下切成细丝,尔后晒干,存放于柜中,几个月甚至一年想吃了都可抓出一把下锅。
摊豆皮这天准有不少村人前去串门。那头前摊出的豆皮子是不去晾晒的,包瘦肉大蒜馅或只是加糖了在锅里用文火煎,再或者撕成片呀切成细丝啊之后加蒜苗现炒了招待客人,见者有份。村里也曾有过不少关于哪家摊豆皮,结果主人家人缘太好,以至于摊的豆皮全被村里人吃光了的趣谈。
打糍粑往年农村也是腊月里的事,其制法是将糯米浸泡充分,上甑子蒸熟,然后放入石碓窝中,用木杵杵烂。一般四人杵。碓窝是舂米的旧物,村里往往只有一口,这就要东家借西家轮了,往往争得伤了和气。打糍粑时,杵好的糍粑任何人都可尝鲜,只管去扯下一坨吃。打好后冷却变硬,切成长方块,也有在未冷时用手捏成扁圆状的,再沉入水缸中,只要勤换水,存放多日多月而不坏。吃时取出切片。
锅盔是公安过早中既大众也经典的、人见人爱、百吃不厌的首选。过去是引车卖浆者果腹的衷爱,现在已经进入大的筵席,高卑老少皆宜。这种烤制的面食,多在街头露天处,一口由废旧油桶加黄泥做的灶,再配上一块长长的案板,摊子就搭成了。在公安,制作锅盔一般是夫妻二人,妻子负责在案板上揉面,不断将一团团发酵的面在手中搓弄,直到觉得满意后,放在一旁醒着;根据顾客的需要,甜就加糖,咸则加盐,再加入少许自制的馅,有肉末和葱蒜,揉入面中甚至还可以加胡椒面,油重油轻,悉听尊便。将醒好加味的面团三下两下,抻宽拉长,有时成海棠叶状,有时成鞋底样,最后再摇动一铁皮盒子,盒子的底部被凿成了筛状的孔,盒子里面装着芝麻,多几下少几下,都可随意。这一切在顶多一分钟完成,迅速贴进了炉膛壁里。炉膛里的温度可能有几百度。一般刚学烤锅盔的徒弟往往要把手和手臂烤脱几层皮,因为手上功夫慢了。笔者曾见过一个学徒满手臂的血泡,手艺学成时,已是动作神速,手在炉膛里来去,如风一般迅疾,毫不伤及皮肉。公安锅盔多半都是加了肉馅的,炉膛里烤得油滋滋的,待到锅盔表面烤焦凸起,迅速刷一层油,再烤个几秒就可以用弯形的火钳将锅盔从炉壁上取出来了。依个人口味,有的刷上辣酱,还有芝麻的香味儿,吃时外焦内软。
公安锅盔的特点就是大,被称为鞋板锅盔。这也反映了公安人的憨厚实在,不来小眉小眼,小杯小盏,大气磅礴。一个锅盔也是一方人情人性的真实流露。一般常人一个锅盔管饱。过去也有小锅盔,是棱形,称为锅盔牙子,包上油条,一样吃法。这些街头的鞋板锅盔摊子,遍及城乡的角落,上班的,下地的,买一块锅盔,拿着就走,边吃边走,“早”过了,工作的地方也到了,非常便利,相当于美国的麦当劳快餐,牢牢占领着公安人的口腹,也是荆楚大地上很响亮的小吃。常有在外地工作的公安人说,回家乡的第一件事,就是找锅盔吃。什么都不想,就是想公安的鞋板锅盔。有的离开时,会买一大包锅盔带走。但锅盔如再回锅就不好吃了,必须现烤现吃,不可存放。可见一块小小的、廉价的锅盔在公安游子心中的分量和地位。
其实夏天居家过早中还有藕粉值得一提,藕粉是用公安水乡的野藕用擂钵擂成的,野藕含淀粉量高,凉干后存放起来,如要过早,抓出几把,用滚开水加些糖调成糊状即可。
而莲子红枣汤,是一般人家吃不起的。但也是公安水乡过早的特色。再加两个煮鸡蛋就更妙了。
腊月炸出的荷叶子、玉兰片,米子糖、米泡、麻花都可成为过早的佳肴。夏天的凉粉也是一种特别的过早食物。
水乡六月,火土当令,暑气攻心,溽热难耐,胃口不佳,吃些凉粉,消暑最好,又能调理肠胃。生凉粉有两种,一是豆类制作,切成条状,用酱油、醋、葱蒜、香油和辣子等凉拌,早晨起来,吃上一碗,,火气顿消,从头爽到脚;还有一种是用专门的凉粉籽在水中揉搓而成,结晶成糊状的,一样凉爽止渴生津。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人口的大流动大融合,公安人的过早已是翻天覆地,沧海桑田了。以县城人为例,不仅是本地的包子、娃糕(发糕)、油条、油趸子、油糍粑、包面、汤圆、莲子汤、千层饼,外地的安庆包面、福建的沙县饺子等名吃也开始大行其道,登堂入室。南北早点的式样又通过杂交花样翻新,而本地人的聪明又根据自己的口味创新发展出了许多新的过早品种,走在早晨的街头,吃什么,怎么吃都成为了问题,令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常常为过一个“早”而跑几条街,坐几趟车。
比如包子,过去除了猪肉包子,就是盐菜包子,榨菜包子。现在因为公安牛肉名满天下,出现了牛肉包子,不仅比一般的包子松软,且做得特大,大到全国少见,一个顶五六个汤包。红黄的牛油浸出了白的面皮,吃到嘴里却一点也不腻,鲜香满口,牛肉包子摊前常常是水泄不通。当然还加上一碗免费的海带汤,还加上一些焌豌豆(炒好后再用辣椒加水烹一下的蚕豆)、炒黄豆、酸豆角、泡菜等,不用说是吃牛肉包子,就是一碗热干面,也会吃出宴席的味道来。
当今的公安豆皮在每天都可吃到,有的因现做豆皮成为公认的“豆皮王”,如县法院旁有一家豆皮店,老板姓王,女性,就有此不胫而走的称号。豆皮现做,可要技术。一个小火炉,一个小平锅,一桶米浆。先用一块连着皮的猪肉在锅里擦一圈,再舀一勺米浆,端着锅柄那么一转,米浆就顺着流成了一张圆饼模样,几秒钟就可以揭下来放在一边的竹筛上凉着了,接着再摊第二张,旁边的竹筛一会儿就铺满了一层。这摊好的豆皮,可以包上牛肉拌着大葱的馅,叠成四四方方的,再用油慢慢炕熟。也可趁热切成丝,加了鸡蛋,大葱等炒着吃。不管煎豆皮还是炒豆皮,配上一碗蛋酒,或是一碗萝卜汤、海带汤,这个早晨就让人舒坦到极点了。
公安人过早也爱尝鲜跟风,安庆包面、公婆饼、福建沙县小吃等外地的一些名吃到公安来时,买早餐的队伍可以排过几家门店。一两个月后,便门前冷落车马稀了。除了新鲜劲过了外,最大的问题是公安人太会吃,人人都是美食家,一吃就吃出了异味,一吃就吃出了对比,一吃就吃出了灵感,为我所用,把人家的好的偷过来,移植到自己钟爱的小吃里面去。天下美味,没有我公安的好,人吃惯了家乡食物口味,纵然你是山珍海味,人参燕窝,咱也瞧不上。你得适应我的舌头与味蕾。几经鼓捣试验,推陈出新,嗬,一个新的品种就出来了,完全是公安人的吃法与所爱。比如安庆包面初来公安时,公安人爱极了那薄得几乎透明的包面皮,和裹在薄薄的皮里的那一丁丁红鲜鲜的肉馅,小家子气得让南人北相的公安人觉得新鲜。时间一久,公安人受不了了,这哪是吃东西,就是小孩办“叽家伙”,花拳绣腿,华而不实,不过瘾,不解馋。于是便出现了改良版安庆包面,皮也是擀得极薄,馅也是红鲜鲜的,不同的是,份量就比安庆包面多多了去,再加上桌上那一碗碗的免费装碟小菜——那一份美味,让吃的人惬意得没有话说。到如今,街头巷尾推着走的安庆包面车渐渐地难觅踪影了,新的口味取而代之。
公安的早餐中,还曾经有一种是从武汉知青传下来的、后经公安人改良了的热干面,也是颇受欢迎。陈应松先生在小说《暗伤》中写过,将之称为“十味热干面”。公安的热干面除了像武汉一样放芝麻酱,还可以放芝麻粉。先把芝麻炒熟,然后磨成粉,香喷喷的。此外,还有豆瓣酱、蒜末、海带丝、豆豉、酸豆角等作料,比武汉当初简单难咽的热干面不知复杂了多少。现在这种“十味热干面”,已经不止十样佐料了,加上免费送的一碗海带汤或者紫菜汤,也可以自费来碗蛋酒,这丰厚的滋味,无论如何武汉人是享受不到的。
还有饺子,这种北方的面食如今过早也很盛行。饺子进入公安水乡,馅肉新鲜,汤汁浓稠。还配一些小菜。县城有家老俩口开的饺子店,配的菜只有两样,一样是腌的红辣椒丝,一样是腌的大蒜丝,都很能勾起人的食欲,吃的人络绎不绝。
公安的早餐面馆很多,遍布街头巷尾。凌晨五六点,街上行人寥寥,早餐店里已是灯火通明,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了。炉火红彤彤的,温暖着冬日的早晨。公安有句民谚:“一样的米面,百样的手段。”说的就是公安家家早餐店里卖的都是一样的米粉、“麦面”(即碱水面。就是把干面条在开水里烫过,尔后在桌上用筷子边掸边淋上一层菜油,面色金黄)和“活面”(手擀面),口味刁的公安人,就在“码子”(骚子)上做足了文章。所谓“码子”,就是用家禽、家畜及水产品等加各种作料先炒后加水用文火慢慢煨成,类似于火锅但比火锅汤多。口味重的“码子”有鸡肉、牛肉、猪肉、鳝鱼、才鱼,还有牛肠,猪肠、猪肝、猪肾(腰花)等。也有清淡的,多半是肥肉煮的猪血和白豆腐汤,筒子骨烘的海带汤。下面时把面条装在一个竹制的漏斗里,在开水里烫上几分钟,捞出水面来抖几抖,沥干水份,倒进碗里加姜末、蒜茸,然后浇上一勺“码子”,一碗香喷喷的面就到了客人手里。其实就是过去的肉丝面演化、生发而来的。
一般的早餐店,也是夫妻店,大多从农村而来。若是面店,老板娘早晨炒码子、掸面、下面、招呼客人,客人多了,男的大约也帮个手下面,管火,主要管采买,收钱,也偶尔会收拾点碗筷。往往女人做的事比男人多,吃苦耐劳是她们的本色。男人抽烟闲坐的时候多。
如今一个早餐店,要免费送吃的东西太多,也不知是哪年哪月形成的规矩,这在公安以外的地方是不可想象的,也说明公安人开餐馆过早做生意也有人情味,就像在自家里招待客人一样,要倾其所有,热情相待,是不能怠慢的。送吃的东西是小菜,但很精致。一般也就是豆豉炒的削皮辣椒,豆豉炒的空心菜梗子,加蒜子炒的焌死碗豆。酢胡椒是桌上不可少的,焙得像一粒粒鱼子样焦黄,吃在嘴里嘣嘣作响,焦脆爽口;喷了点水炒的,微微有点粘连,外面煎得焦焦的,里面却松软有嚼劲。还有莴苣梗子加点蒜子和辣椒炒了配稀饭吃。还有公安特产豆豉、乳豆腐,豆豉必须配了黄尖椒和野山椒炒才出味,辣得你通体舒泰,五脏全活,任督二脉皆通,七窍生津。还有自己泡菜坛子一年四季泡的白菜、萝卜、大蒜、生姜、青红辣椒、豇豆,自己吃自己夹,有的一碗面也要满满夹上一碟,吃完可以再夹,多少都不算钱,不须看老板脸色,就像吃自家的一样。坛子空了,老板自会再切了往里面丢的,绝不会抱怨半句。
公安家家早餐店似乎都有这样的小菜,只是店不同,味道各有千秋罢了。还有一家店的煎鱼尾巴是公安过早的一绝。老板将晒得阳干的鱼尾巴放进锅里,一般一锅煎五个,一会儿功夫,筛子里的鱼尾巴就都煎好装盘了。一盘摆四个,一天也就煎二十个,生意再好,想吃的客人再多,老板也是不再煎了的,吊你的胃口。这煎的鱼尾巴,鱼皮金黄,香糯可口,配上青红辣椒末,色香味俱全。来吃鱼尾巴的多是喝早酒的。特别是夏天,晨风里,店前的树荫下早摆上了一溜桌子,三五人一桌,几条鱼尾巴,几碟小菜,三五两酒就下了肚。
说到这里,现在隆重出场的就是公安过早喝早酒的奇特习俗了,这是公安早餐中的一个外人难以想象,百思不解的生活情趣。公安水乡水好,水多,五谷也多,酿酒历史悠久。即使是农村小酒坊酿出的酒也特别的醇美。水乡人善酿酒也善饮酒。酒是公安人生活的重要元素。公安俗话说“无酒不成席”、“无酒不成礼”。以酒待客是必到的礼仪。还有一句是:“怪酒不怪菜。”有了酒,做人待客就到了位,就是一碗枯豌豆,一盘酱萝卜,也会让来客心情舒坦。菜虽不好(其实也是谦词),但“客醉为敬”。所以喝就喝醉,不醉不归,否则会私底下说主人家不会待客。甚至来了客人,一定要叫上陪客,而陪客必是能喝酒的角色,就是要把远道而来的客人灌醉的。因为这种种风俗,催生了荆州一带特别是公安水乡人喝早酒的习惯。明明知道冷酒伤肝,热酒伤肺,但“无酒伤心”。早晨起来,肠胃还未蠕动,身体亟待补充的是水分而不是酒精,可公安人顾不了那么多。水乡过早花样丰盛,万紫千红,一个早餐就像一桌宴席,老张,老王,左呼右唤,都是熟人好友,凑上一堆,呼呼吃着早点,总觉少了点什么。就是酒。老板,来一壶!有喝啤酒的,更多是喝高度白酒的,小槽坊出的荞麦酒、高粱酒或是包谷酒。便宜,但不是酒精勾兑的,是真粮食酒,怎么喝也不打头,一身汗流了,人就轻松了,酒也醒了。早酒吃什么?一碗鳝鱼汤,一碟猪顺风,一盘炒干子,或是一盘花生米,都行。还是那句话,怪酒不怪菜。要的是那个“调调”,睡眼惺忪,人还没上劲儿,晨风初展,街上人也不多,太阳刚刚升起。酒进了肚,有刺激,人正在醒过来。如是好友相约,去公安闻名的牛肉馆。鼎上一个火锅,配上千张、青菜,夹几碟小菜,佐几粒油炸花生,推杯换盏,浅斟低酌,说些奇闻逸事,聊些邻里闲话,享受着闲适的快活。那待客的热忱、朋友的情谊和生活的悠闲就在这酒杯中流转……一般人也就见到什么吃什么,大约早餐店都有锅仔,羊肉的,鸡肉的,牛肉的,杂乱无章,但总热气腾腾。花钱不多,内容丰富。就是一碗热干面,一个锅盔,公安人也要来上一杯的。“早上无酒,一天无趣。”自然也有好早酒者,或独饮或互斟,一早就闹酒,身体要醉意。几杯酒下肚,满脸已与升起的红霞晕糊在一起了,然后一点蹒跚,两条晃腿,三分醉意,下地干活。上班族则有自制,一杯即可,只为解馋,可能喝点啤酒,叫“漱漱口”,“醒醒闷”……喝“早酒”之说,与北方特别是东北人说起,都认为是瞎话,知道的,惊呼此风刚烈,为世界一奇。赌酒拼命的东北人自叹弗如,甘拜下风。我荆州公安人,天下第一豪爽者也。谁与争锋?而水乡生活的悠闲美妙,水乡人的自在怡情,也在一杯“早酒”中醉意绵绵地荡漾开来,酿制成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