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宓晚年实录:《吴宓日记续编》
贺宏亮
《吴宓日记续编》,全十册。时间跨度为1949到1974年,是著名学者吴宓先生记述他最后二十余年生命历程的日记。1949年,经历了晚清和民国两个历史时期的吴宓,在又一次鼎革之际,选择了留在中国大陆,理由很简单:他不能离开这块对他来说比生命更为重要的中国文化植根所在的土地。1949年秋,吴宓于解放前两周西飞四川,此后在北碚山中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二十余年的执教生涯中,他的际遇跌宕起伏,令人扼腕。
在这套书每一本的封面勒口上都印着这样的话:吴宓“既得到当局的礼遇,也备受运动的摧残,他忠实记录自己每日的所思所行所见所闻,直至因‘宁肯杀头,也不批孔’而被打成‘反革命’,最后含恨以终。这是一部以生命实践个人文化理想的记录。其史料价值,自不待言。”
怎样的礼遇和怎样的摧残,每一个读者读后自会判断,真是“自不待言”!

《吴宓日记续编》由三联书店于2006年3月份印行,和《吴宓日记》出版时的情形相比较,这一次显得非常低调,《读书》等刊物没有组织任何评论的文章,市面上没有宣传。可能的原因是这套续编涉及的年份为1949-1974,牵扯到建国后知识分子的处境,日记里保留了很多政治敏感的内容没有删去。不过,令人欣慰的是,书总算是出版了,而加上1998年出版的《吴宓日记》(1910-1949),吴宓日记终成全编,以作史鉴。
曾在网络上见到一份很有意思的《规定》,我觉得它是真实的。
关于《〈吴宓日记〉续编》内部发行的规定
《〈吴宓日记〉续编》一套共10种10册已出版,根据有关部门做好《〈吴宓日记〉续编》内部发行事宜,现就作如下规定:
1.本套书为内部定向发行。不公开、不上架、不宣传。
2.本套书的发行对象:单位为县处级以上或相当于县处级的党派、团体、企事业单位、大中专院校;个人为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或相当于副高级以上职称的研究人员。一般为各省市自治区、地县各级领导及新闻出版单位、大中学图书馆、档案馆、史料研究人员等等。
3.本套书由新华书店、古旧书店和本社邮购部发行销售,不在其他渠道发行。
4.本套书在发行过程中,应有相应的登记手续,以便查询。如有问题,请即报告,以便及时处理。
三联书店
2006年3月3日
我真想看看是什么样的内容触犯了时忌。会让本套书“享受”内部发行的特殊待遇。
我们就来读最后一册开头和最末部分,1972年1月上半月和1973年12月下半月的日记吧。(1974年的日记在“文化大革命”中失去,现仅存一纸为“周锡光借去书及保管书目1974年元月23日”)。


1973年底,吴宓先生摄于北碚
1972年1月上半月,吴宓日记记载的主要内容是“受批判”,仅录数条:
中文系青年教师某某等,约十人,却在同烤炉火使馒热可食之时,齐对宓恶毒攻击,严加批判斗争。斥责宓为一贯反动、顽固、罪行极多之人。(一月一日)
今日上午在空室,下午在宓室集会进行批判、斗争。曹组长对宓特别威严,认为罪重莫赎。(一月六日)
曹组长乃由此辱骂吾一生最亲爱及佩服之 父仲旂公。宓以由宓累及吾父,大痛,乃举身向曹组长冲撞去,众益加宓罪,于是今日上午9—11由下午2:30——5:30皆成众对宓之揭发与批判。(一月八日)
今日学习中,曹组长仍对宓特别威严,而诸同人仍对指责宓,欲构成宓,以“反共老手及反革命分子”终身!(一月十日)
10—12临时小组在本室开会学习,仍是组长曹君及组员七人对宓一人之责斥及批判。(一月十一日)
上午10—12临时组续在宓室学习,组员八人座谈,曹廷华组长主持领导。众仍对宓一人严加揭发、批判、斥责。(一月十二日)
而1973年12月下半月的日记,则主要记录了他的生活琐事、整理文稿和资助他人之事。大概在这个时期,批判少了些,吴宓先生的心境稍微好了一点。他个人对生活要求不高,经常是吃点馒头即当一顿。但是他慷慨善施,在这个时期资助了周边的不少人。
宓即批复,允如数资助,每月15元,命果于二、四、七、十月十日前后之星期日分四次来取。每次45元,全年180元。(十二月二十二日)
上午10至11:30李端深、熊家璧夫妇来,涕泣求资助,以李端深现患冠心病即“冠状动脉左胸部硬化”,长期病假,……宓遂决定于1974年二月十日前后,赠助与50元整。由熊家璧(现在本校膳食科,专办补助粮事)来领取。以后再议定每月长期资助之数。(十二月二十三日)
宓决定每月资助(凌道)新营养费30元、(傅启)群营养费20元(如群函之所求),自元月份起。(十二月三十一日)
但是这样善良的老人,因为没有答应某些人的求助,居然会有人迁怒于他:
7—8雪持电炬来,宓甫言“宓1974年元月份财窘甚”。雪遽大怒,谓“宓每月以巨款助友,有多至百元者。而对雪恒言财困,是诚何心哉!”遂以绝宓而去”(十二月二十三日)
1973年的8月17日,是吴宓八十生辰。次女学文及婿、外孙子女从厦门给他打来电报祝寿。吴宓高兴地批注了每个人的名字,并记下“1973年8月17日正午到(宓甚欣慰)”。只是这样的快乐在他晚年实在太少太少了。

吴宓先生日记原件照片
最近的《随笔》、《书屋》等好几种杂志频频刊出纪念吴宓先生的长文,因此我找出本书来翻看。我感受最深的是,先生对文化的热爱与他的遭遇形成了最为强烈的对比。吴宓先生是个非常认真的人。多年以前,《读书》内封曾刊载过他写给广州中山大学询问老友陈寅恪消息的信件,看得出前辈学者的细心严谨和他的善良、他对于友朋诚挚的爱。关于他的谨严,我们从日记原件照片上也可以感受到。除此以外,还能觉出的是先生当年的悲凉与清贫。
只是,那样的时代那样的政权不需要,更不会善待如此优秀、善良的文化人。
我的朋友王家葵教授著《近代印坛点将录》中“闻一多”条的赞语有:“教授生涯直可怜”、“如此时局如此天”两句,移来论说吴宓教授的境遇,正好恰当。
一叹。
2008年5月25日
贺宏亮
《吴宓日记续编》,全十册。时间跨度为1949到1974年,是著名学者吴宓先生记述他最后二十余年生命历程的日记。1949年,经历了晚清和民国两个历史时期的吴宓,在又一次鼎革之际,选择了留在中国大陆,理由很简单:他不能离开这块对他来说比生命更为重要的中国文化植根所在的土地。1949年秋,吴宓于解放前两周西飞四川,此后在北碚山中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二十余年的执教生涯中,他的际遇跌宕起伏,令人扼腕。
在这套书每一本的封面勒口上都印着这样的话:吴宓“既得到当局的礼遇,也备受运动的摧残,他忠实记录自己每日的所思所行所见所闻,直至因‘宁肯杀头,也不批孔’而被打成‘反革命’,最后含恨以终。这是一部以生命实践个人文化理想的记录。其史料价值,自不待言。”
怎样的礼遇和怎样的摧残,每一个读者读后自会判断,真是“自不待言”!

《吴宓日记续编》由三联书店于2006年3月份印行,和《吴宓日记》出版时的情形相比较,这一次显得非常低调,《读书》等刊物没有组织任何评论的文章,市面上没有宣传。可能的原因是这套续编涉及的年份为1949-1974,牵扯到建国后知识分子的处境,日记里保留了很多政治敏感的内容没有删去。不过,令人欣慰的是,书总算是出版了,而加上1998年出版的《吴宓日记》(1910-1949),吴宓日记终成全编,以作史鉴。
曾在网络上见到一份很有意思的《规定》,我觉得它是真实的。
关于《〈吴宓日记〉续编》内部发行的规定
《〈吴宓日记〉续编》一套共10种10册已出版,根据有关部门做好《〈吴宓日记〉续编》内部发行事宜,现就作如下规定:
1.本套书为内部定向发行。不公开、不上架、不宣传。
2.本套书的发行对象:单位为县处级以上或相当于县处级的党派、团体、企事业单位、大中专院校;个人为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或相当于副高级以上职称的研究人员。一般为各省市自治区、地县各级领导及新闻出版单位、大中学图书馆、档案馆、史料研究人员等等。
3.本套书由新华书店、古旧书店和本社邮购部发行销售,不在其他渠道发行。
4.本套书在发行过程中,应有相应的登记手续,以便查询。如有问题,请即报告,以便及时处理。
三联书店
2006年3月3日
我真想看看是什么样的内容触犯了时忌。会让本套书“享受”内部发行的特殊待遇。
我们就来读最后一册开头和最末部分,1972年1月上半月和1973年12月下半月的日记吧。(1974年的日记在“文化大革命”中失去,现仅存一纸为“周锡光借去书及保管书目1974年元月23日”)。


1973年底,吴宓先生摄于北碚
1972年1月上半月,吴宓日记记载的主要内容是“受批判”,仅录数条:
中文系青年教师某某等,约十人,却在同烤炉火使馒热可食之时,齐对宓恶毒攻击,严加批判斗争。斥责宓为一贯反动、顽固、罪行极多之人。(一月一日)
今日上午在空室,下午在宓室集会进行批判、斗争。曹组长对宓特别威严,认为罪重莫赎。(一月六日)
曹组长乃由此辱骂吾一生最亲爱及佩服之 父仲旂公。宓以由宓累及吾父,大痛,乃举身向曹组长冲撞去,众益加宓罪,于是今日上午9—11由下午2:30——5:30皆成众对宓之揭发与批判。(一月八日)
今日学习中,曹组长仍对宓特别威严,而诸同人仍对指责宓,欲构成宓,以“反共老手及反革命分子”终身!(一月十日)
10—12临时小组在本室开会学习,仍是组长曹君及组员七人对宓一人之责斥及批判。(一月十一日)
上午10—12临时组续在宓室学习,组员八人座谈,曹廷华组长主持领导。众仍对宓一人严加揭发、批判、斥责。(一月十二日)
而1973年12月下半月的日记,则主要记录了他的生活琐事、整理文稿和资助他人之事。大概在这个时期,批判少了些,吴宓先生的心境稍微好了一点。他个人对生活要求不高,经常是吃点馒头即当一顿。但是他慷慨善施,在这个时期资助了周边的不少人。
宓即批复,允如数资助,每月15元,命果于二、四、七、十月十日前后之星期日分四次来取。每次45元,全年180元。(十二月二十二日)
上午10至11:30李端深、熊家璧夫妇来,涕泣求资助,以李端深现患冠心病即“冠状动脉左胸部硬化”,长期病假,……宓遂决定于1974年二月十日前后,赠助与50元整。由熊家璧(现在本校膳食科,专办补助粮事)来领取。以后再议定每月长期资助之数。(十二月二十三日)
宓决定每月资助(凌道)新营养费30元、(傅启)群营养费20元(如群函之所求),自元月份起。(十二月三十一日)
但是这样善良的老人,因为没有答应某些人的求助,居然会有人迁怒于他:
7—8雪持电炬来,宓甫言“宓1974年元月份财窘甚”。雪遽大怒,谓“宓每月以巨款助友,有多至百元者。而对雪恒言财困,是诚何心哉!”遂以绝宓而去”(十二月二十三日)
1973年的8月17日,是吴宓八十生辰。次女学文及婿、外孙子女从厦门给他打来电报祝寿。吴宓高兴地批注了每个人的名字,并记下“1973年8月17日正午到(宓甚欣慰)”。只是这样的快乐在他晚年实在太少太少了。

吴宓先生日记原件照片
最近的《随笔》、《书屋》等好几种杂志频频刊出纪念吴宓先生的长文,因此我找出本书来翻看。我感受最深的是,先生对文化的热爱与他的遭遇形成了最为强烈的对比。吴宓先生是个非常认真的人。多年以前,《读书》内封曾刊载过他写给广州中山大学询问老友陈寅恪消息的信件,看得出前辈学者的细心严谨和他的善良、他对于友朋诚挚的爱。关于他的谨严,我们从日记原件照片上也可以感受到。除此以外,还能觉出的是先生当年的悲凉与清贫。
只是,那样的时代那样的政权不需要,更不会善待如此优秀、善良的文化人。
我的朋友王家葵教授著《近代印坛点将录》中“闻一多”条的赞语有:“教授生涯直可怜”、“如此时局如此天”两句,移来论说吴宓教授的境遇,正好恰当。
一叹。
2008年5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