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云晓:谁折断了天使的翅膀?—反思未成年人犯罪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在我国呈明显上升趋势。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全国法院判决的青少年罪犯5年间增长12.6%,其中未成年人犯罪数量增长情况更加突出,5年间上涨68%。面对如此严峻的问题,不能不让我们深思,是什么将孩子推向了犯罪的深渊?从《拿什么来爱你,我的孩子》书中一些惨痛的案例,我们可以找到一些深层的原因。

 “出事了,妈妈就会回来了”

超超是初一的学生。据班主任老师介绍,超超是那种很有攻击性的孩子,打架有瘾,一打就非得把人打伤不可。他说话大大咧咧,粗声大嗓,问一答十,竹筒倒豆子,整个人像极了一把浸满了汽油的柴火,似乎丁点儿火星靠近,就可噼噼啪啪地着起来。

“为什么要和同学打架?”

“他们看不起我,他们总是笑我、骂我。”

“骂什么?”

“野家伙!”

“像这次,你把别人的眼睛打伤了怎么办?”

“打伤了别人,妈妈就会回来!”没想到他的回答出人意料。

“你怎么晓得他们会回来?”

“不出事妈妈不会回来,出了事,就会回来!”

“以前出过什么事?”

“我的腿摔断了,妈妈就回来了。”

“怎么摔断的?”

“一天下大雨,同学都有人送伞,我没人送,我一个人就在雨里跑,碰到了一摩托车,撞断了右腿。”

“妈妈回来陪了你多久?”

“没到两个月,腿好了,妈妈就走了。”

“你现在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愿我的腿没有好。”

“……”

“如果腿没有好,妈妈就不会走……”

说完这句,刚才还呛着一股火药味儿的声音像陡然浸满了潮气一下子低了好几度,最后他竟饮泣起来……

 “被抓住还强些,有人管吃管住。在外面,真的很惨……”

芳芳,一个外表柔弱的姑娘,竟然从11岁开始就出门“闯世界”:偷盗、抢劫、吸毒、卖淫、贩毒、协助强奸,可谓无恶不作。两个多小时的谈话,芳芳毫无保留地说出了自己一步步走向犯罪的心路历程。

小时候的芳芳,是一个既聪明、又好强的女孩,读小学一二年级时,成绩每次都排在班上的前三名。芳芳九岁那年,母亲抛下她和弟弟离家出走,父亲则把姐弟俩带在身边,在小镇上开了一家小饭馆。父亲忙于招揽生意,对姐弟俩的生活难免有所忽略。看到同学的妈妈雨天送伞、冬天送衣,芳芳常常感到孤单,与同学相处也变得自卑、敏感起来。

读到四年级时,看生意清淡,父亲关了饭馆也出了门,留下芳芳姐弟在奶奶家寄养。一次,芳芳偶然听到了两个同学议论,说芳芳母亲在外找了人,跟一个走南闯北做生意的男人跑掉了。母亲联系不上,芳芳打电话找父亲求证,从来只知道宠自己的父亲这次却给了她一顿狠狠的骂。文化成绩已远远退步、经常受到同学们讥笑的芳芳一气之下,遂离家出走。

漂泊在外的芳芳,既没有钱,也没有经验。困了,就睡在车站候车室;饿了,就乘人不备到小摊小店偷。不过三天,芳芳就被当地收容所的人发现并遣送回乡。

父亲得到消息,第二天便辞工返乡,准备为了儿女留守家中,靠两亩薄田谋生。然而令芳芳意想不到的是,父亲已不是原来的父亲了。母亲事情的打击,使父亲温和的个性逐渐变得暴躁起来。一点不顺心,便对芳芳姐弟非打即骂。在父亲的拳头下,对家已经深深绝望的芳芳再次出走。

这次出走,芳芳跑到了省城,并结识了一个叫红哥的女孩。红哥父母也在外打工,说起家事,两人同病相怜,遂结成姐妹。起初,她们在城市靠半捡半偷单位家属房里的零碎物品当破烂卖为生。没有钱只能睡街角,有钱就可以住旅店。随后她们开始入室盗窃,只要见到门没有关的就进去偷。为此,芳芳曾先后两次被送进未成年犯管教所。

用芳芳的话说,“被抓住还强些,有人管吃管住。在外面,真的很惨,自己无法把握自己,只能跟着社会上一些人顺水流舟,生活也变得乱七八糟。”,为了能找到依靠,芳芳开始交男朋友,但男友没让她的生活状态得到改善,反而使她进一步滑落到罪恶的深渊。1996年她因涉嫌协助强奸,被第三次抓进未成年犯管教所,原因是与她有同居关系的男友强奸了她上门来找工作的表妹。在看守所里,她对我说她真的冤枉,案发时,她并不知情。在得知真相后,她痛打了一顿男友,还拿出所有的积蓄用于补偿表妹,跪下来跟姑母说情,希求平息这件事,结果还是被姑母告了。在亲人唾向她的口水面前,她明白自己已是十恶不赦的坏女孩,没有人再会相信她的无辜,包括她的所有亲人。

第四次来到未成年犯管教所,是因为芳芳沾上了可怕的毒品。“1998年,我交了一个正式男朋友,有一次他带我到他们家,拿出一包粉末(毒品)吹,并告诉我该怎么吹,跟吸烟一样——我12岁就吸烟。成瘾后,一旦瘾发,就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一身散架,骨头里面怪疼,像有千百只蚂蚁在咬。强制戒毒也搞过两次,但出来又复吸了。”

在芳芳的胳膊上刺着一个阴森森的”恨”字,她说是这一次被抓进来时刺下的。

她恨什么?她说恨母亲。也恨这种人不人鬼不鬼的生活。恨母亲生了她,却遗弃她,不管教她;恨自己陷入这种生活不能自拔。她还对我说,她很后悔自己小时候太争强好胜,她应该体谅父亲的难处,好好读书好好做人。因为吸毒,她现在落下了难以治愈的骨髓炎。虽然现在在看守所里每天都打点滴,但效果甚微,很有可能会成为残疾。但她也庆幸自己没有传染上其他绝症,她说她一同共过患难的朋友中,有两个已经得了艾滋病,死了。

“母亲来看过你吗?”

“迟了!”女孩艰难地吐出两个字。

“我小时候成绩本来就好,如果我娘在家,我完全可以读书,有了好的家庭环境,我肯定不会走到这一步。”说到这,芳芳痛哭不已……

 “为什么想去上网?” “家里冷清,没有一个人,心里面空。”

小健,16岁,在初二时因打架、逃学,被学校劝退,系重大犯罪集团成员。他的案件资料上写着:“羁押期限届满不能侦查终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六条之规定,经××省人民检察院批准,决定延长侦查羁押期限两个月。”以下是与他的对话:

“父母平时怎么教育你?”

“不要在外面花搞,好点读书。”

“为什么想去上网?”

“家里冷清,没有一个人,心里面空。”

“上一次网一般多长时间?”

“有钱的话,就上一个通宵。”

“哪里来的钱?”

“父母给的,有时候有网吧结识的朋友请客。”

“父母经常不在家,反正家里没有人照顾,生活也没有人管,就和同样没有父母在家的两个同学经常一道去网吧玩,玩网络游戏,玩传奇盛大的网络游戏。还上QQ聊天。有时候得到的装备比别人好,就觉得刺激!装备好,就可以对更多的人产生威胁。就有快感。”

“有一天,一个请我们吃过两次饭的朋友打手机,问我在哪里,我们三个回答在网吧,他就过来了。他说,有点事找我们帮忙,要我们过去,我们想都没有想,就坐上他租来的车。四十分钟后,我们来到一户人家,在朋友的授意下,把叫‘大瞎子’的家搜了一遍。回到客厅时,我看见朋友‘嗖’地从腰间掏出了一把寒闪闪的砍刀,逼着‘大瞎子’交出东西。当时我吓了一大跳。后来才知道,那个‘东西’就是毒品,是黑吃黑。他不愿交,我们便在朋友的暗示下,罚他跪、打他、拧他、踢他、踩他,就差没有砍死他了。看我们人多,后来,‘大瞎子’把毒品就交出来了,一个塑料小包、手机也交给我们了。朋友要我们把搜到的手机卡粉碎丢进厕所,用水冲。朋友说,‘大瞎子’经常黑别人的毒,得狠狠教训他。

“第二次也是帮朋友忙,他打我手机,约我们一起吃饭。我去了。谁知道他也是要‘解决’一个毒贩,黑吃黑,找我们在一起好帮着他长‘士气’。我们来到城关镇政府门前一个僻静的地方,等那个人一露面就把他扑倒在地,狠狠地用脚踢,踢得他大叫救命,可能肋骨都被我们踢断了几根。刚好有一个路人经过,便打了110,不然,可能这个人就被我们打死了。”

小健说,他根本没有想到自己做的是犯法的,没人教他如何去正确为人做事,“在外面混世界,最重要的是朋友义气,大家都是这样想的。”

据该县公安局负责人说,与小健有牵连的这个涉黑团伙共有27人,除6名主要成员是成人外,其他协同作案的全部是涉世不深的流浪少年,现在除5人在逃外,大部分已被羁押。这也是该县破获的历史上最大的一个涉黑集团。因为缺少家庭与学校温暖,孩子们一般都格外珍惜所谓的“朋友”之情,社会上一度绝迹的帮派势力有所抬头,与这些孩子的大量存在有相当的联系。大多数孩子主动、被动独立接触社会时,都还没有形成正确的是非观与价值观,只要有人施以小恩小惠,甚至仅是给他们一些精神上的慰藉,他们就认为自己应该生死相托。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正是利用他们这种心理,诱骗、胁迫孩子们协同作案。该看守所还有两个14岁少年被人买凶杀人。仅一条烟、两顿饭,就葬送了一条生命和这两个少年的前程。

在家庭与学校获得表扬少、批评多、体罚多、歧视多,是这些孩子心里最深的隐痛。有33.4%的孩子很少受到父母和老师的表扬,而14.6%的孩子从来没有受过父母和老师的表扬,两者占了少年犯总数的一半。处于14岁到18岁之间的孩子,大部分都对自己没有清楚的认识,很多孩子都有自卑感,加上有的父母与老师习惯于体罚孩子,批评打骂孩子,这样迫使他们远离原先的群体,走向陌生的社会。

如何让孩子远离犯罪?如何避免孩子成为折翼的天使?《拿什么来爱你,我孩子》作者之一孙云晓研究员,提出了以下建议:

父母的爱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最坚实的防线

“父母不疼我,疼,我就有心了。”一个少年犯这样说。真爱,是孩子最需要的精神支持。在任何时候,隐性的、精神方面的因素都比物质方面的内容重要得多,孩子对父母的精神需求远比对物质需求更清冽,而在精神因素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内容则是父母的“爱”。亲情之爱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往往起着一种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让孩子远离犯罪最坚实的防线,丧失父母亲情会出现许多始料不及的后果。孩子远离父母良好的教育,更多地暴露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便很容易偏离主流的道德价值观,在社会化过程中人性严重扭曲,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学校应该成为孩子避风的港湾

据统计,辍学学生犯罪率占全部青少年犯罪的比例已达52%,而目前,学校的教育注重学生学习成绩,忽视学生德智培养,片面追求升学率,使成绩差的学生缺乏对学校的归属感,增加了学生辍学的机率;学校教育目的不公正,很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这些学生在目前讯息泛滥的时代,容易被各种暴力、色情等不良文化的所吸引和感召,他们在学校得不到的表扬和认同,如果在一些社会团伙中得到认可和利用,就有可能堕落为未成年人犯罪成员,所以学校应该转变教学理念,尊重孩子个性差异,找到孩子的长处,增加孩子的归属感,真正成为孩子的避风港,

从小培养孩子的爱心。

一个具有爱心的人,是绝对不会走向犯罪道路的,因为他不会对美视而不见,对于他人疾苦毫无怜悯之心。父母们可以多带孩子到自然中去,让他们亲近自然,因为自然是最好的母亲,自然的语言比人类生硬的教条更有吸引力!

关注孩子成长的多种需要。孩子在长大成人的过程中是有许多需要的,比如说情感的需要、交友的需要、倾诉的需要等等。父母们要注意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需要,及时给孩子以帮助。一个温馨的、民主的家庭是最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家庭。

 

关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公益活动:http://event.t.sina.com.cn/event/80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