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佛法来观察、学习、完善当下的生命——法师与周末义工互动交流


用佛法来观察、学习、完善当下的生命

——法师与义工的互动与交流

  每次周末,寺里都会组织法师与义工的交流和互动,由法师带动,或者解决大家平时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困惑、问题,或者引导大家讨论当下的一些社会现象,怎么如理如法的用佛法来观察、学习,完善当下的生命。

  今天负责带动的是贤世法师,法师非常认真,领众缘念之后,及时提醒大家不要把常用佛教用语弄错,比如:皈依发心偈和四弘誓愿等。

  法师慈悲,让大家随意提问题,关于学佛,关于日常工作、生活、人际关系诸如等等,都可以提出来,如果有不方便口头提问的,也可以写小纸条递上来,自由提问,及时解答。

 

朝山队伍中的周末小护法

 

 

  负责主持的义工宋京洋很细心,听到法师的引导,一边调试麦克,一边从随身的包里拿出本子,拆成一页一页的活页纸,发给大家,方便大家提问。

  因为不同的背景,来自不同的环境,每次大家带来问题也都各有特点,但是都离开生命、生活、学习的主题。义工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法师总是耐心、微笑的倾听,然后善巧、柔和地给予最中肯的建议、提醒和鼓励。

  有义工说,学佛学了一段时间了,还没有非常明确的方向,怎么办?法师说:佛教的产生是因为释迦牟尼佛要解开生老病死的迷团,最后才找到了答案。所以佛教是与我们生命相关的宗教。所以它解决的是实际生活当中的问题和烦恼,是生命的问题,而不仅仅是知识。所以要在生活中多体会,许多的高僧大德都在用一生实践的道理,我们才用八九个月学习的时间,哪怕是几年,相对来说都还太短。

  有义工提到:在共修或者生活中看到很多不如法的事情……法师慈悲地提醒:面对境界,我们是不是一定判断如理、如法?如果我们认识不清楚,就去轻率地评判别人,这不是很合理,也不是很合适的。另外如果想去要劝导别人,还得看有没有这样的因缘,除非两个人的业缘特别好,这样才可以去劝诫,或者用更善巧的方法,否则就采用搁置不理的对策,比如在共修中遇到有争议的话题,我们可以先搁置。不适于直接批判和对治,这样不会轻易伤害到对方的发心。

  有一位义工说:“我不信佛,啥都不信,只是到寺院来,感觉清净,心里特别舒服,对我帮助也很大,也帮助我能很好的处理一些事情了,我给别人讲,我又不信我能成为佛,我来到这里就是很放松。我相信佛的慈悲心养自己的心,和道家的顺真自然,道法自然是一样的,儒家的理念养我们的意识形态,在实际的生活运用中是很有帮助的。”

  法师:没有信仰,这个无妨,欢迎你多来寺院,多来寺院走走,寺院里面你多来就是了,没有关系的。佛教是最开放的宗教,并不是你一定要信仰佛教才来这里,多来,多去接触,也许寺院的对你有很大的帮助,各方面也都是有益的。佛的慈悲心可以长养我们的心智,我们的心会有很多 痛苦,有很多矛盾,我们的心中也有很多的挂碍,都是因为心胸的狭小。佛陀要我们把心放大,放大到什么程度呢,放到极致最后就是无我。那种状态叫极乐。所以佛教非常讲空或者无我,就是因为“有我”是一切痛苦种种的根源。

 

朝山队伍中的周末小护法

 

 

  比如现在在座的,有可能一些人会有很多的疑问和问题,但是如果他想,哎呀,我问这么一个差的问题,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知道。大家会不会笑话我?这么简单的问题也要问,等等。如果你有这样的想法,就是包袱和痛苦,是在“我”的包袱下,许多痛苦就会随之出现,所以佛陀就告诉我们不断的扩大这个“我”,最后消除“我”,那种状态就叫极乐,那种状态非常快乐,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在佛陀的这种广大心、慈悲心去实践。

  对于在修习的过程中修习什么样的法门的问题,法师建议:

  选取一个适合自己的方式,就象在一生当中选取一个今生的目标,它不是一下子就可能决定下来。比如一个人小的时候想长大了要做什么,但是发现长大了可能做这个并不是很适合,这是一个选择的过程,面对法门的选择,其实也是一个过程,不是随机和随便的,选择之前有一个基础,就是我们对佛教的轮廓有一个大的概念以后,再去选择与自己相应的修习方式,我们要先找到这个地图,把路程搞清楚,把轮廓弄清楚。

  有些人不太会诵经,愿意做义工, 做一些实际的力所能及的善事。法师说:“佛教并没有一种固定的形式,当然你可以在你能力范围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还是建议大家多多勉励自己,虽然在生活中做善事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快乐,但有时候,我们的智慧会比较欠缺,所以生活中才会有痛苦或者烦恼,才会有一些问题解决不掉,所以还是建议多读些经典。

  我以前开始接触佛经,厚厚的一大本,很多的繁体字,自己一点点学,寺院里也有一些老菩萨,一个字都不识的,没有念过书,但是后来很多佛经都会读了,包括《阿弥陀经》还有早课的《椤严咒》,那么复杂的都会诵,都能背下来,这些不识字的老菩萨都能做到,我们年轻人也一定能做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