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9岁就担任湖北宜城市委副书记、市长的周森锋,时隔两年后又有新变动:据湖北省委组织部4月2日发布的干部任前公示公告,周森锋“拟提拔交流任职”。两年前,他以全票当选宜城新一届市长,成为当时湖北最年轻市长的市长,备受网民关注。(4月10日《南方都市报》)
现在看来,周森锋真是平步青云仕途坦荡,要将自己的官场传奇带进一个新高潮了。而这种一个人的官运亨通,从某种意义上却意味着强大的民意遭遇挫败。
当初周森锋当上最年轻市长就招致网友的普遍质询。其实,网友对权力的质疑,并没有简单停留在那种主观臆测的层面,而是越来越理性专业,懂得放在民主与法治的框架下来进行追问与查实。比如,很多网友就把“29岁市长”周森锋纳入到干部任用的“程序正义”视角来审视。
当然,民意对“程序正义”的监督,也并没有停留于表面形式层面而止步不前。尽管周森锋是在地方人大会上当选市长的,但民意还是担心这种程序很可能是“形式与过场”,于是就对周森锋的“德才”与“贡献”进行不断探挖。结果在“贡献”上没多少发现,反而在“德才”上“拔出萝卜带出泥”——网友发现周森锋就读清华大学硕士期间发表在国内期刊上的两篇论文涉嫌抄袭。
身处舆论漩涡的周森锋对一切实质问题的质疑都始终保持缄默。尽管当初清华大学校方表示对其论文涉嫌抄袭将进行核查,但这个并不复杂的问题至今却仍无下文。事实证明,在官场懂得深度潜伏的技艺,明白沉默是金的道理,最容易成功实现危机公关。现在周森锋将提拔交流任职,只会让被虚置太久的民意更受伤。
在论文涉嫌抄袭的问题上,指望周森锋自证清白看来已不现实了。但是,地方组织部门对这种民意迫切关注的问题也可以安之若素吗?对涉嫌论文抄袭周森锋进行提拔,尽管不能直接说成是带病提拔,但既然周森锋被怀疑“有病”,在问题没被“确诊”之前,这种行为至少也容易给人疑似带病提拔的感觉吧。地方组织部门如此无视民意监督,又拿什么来让权力拥有公信力?
现在公众对提拔干部的公示期待也越来越高,一些地方对新提拔干部的公示也不断体现民意的诉求,对公示的范围不断进行“扩容”。从履历到学历,从房屋财产到家庭情况,都曾出现一些地方的提拔公示中。遗憾的是,周森锋的提拔公示却绕开其论文涉嫌抄袭的这桩悬案,尽管论文是否抄袭并不是难以查证的事,这样的结果自然令人匪夷所思。毕竟,如果一个连论文都是靠作伪手段完成的人,难免会让人担心其在权力运行中可能夹杂着太多的伪饰。
所以,不应让提拔周森锋带给人们疑似带病提拔的感觉,那样只会增加人们对干部提拔“有程序,没正义”的过度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