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孙天才(笔名秦大泉)的结识,是在一次聚会上。那天,他送了我一本书,名叫《老家——邢庆仁花瓦里的故事》。这本散文集共有102篇作品,我看了一遍,觉得颇有新意。现在,庆仁的《花瓦》和天才的《老家》,相映成辉于万邦图书城举行读者见面会,可喜可贺。
我觉得,《老家》这本散文集本身的特质是少有的,有独特的视角。文章从画家的画面生发,写自己的生活感受和生命体验,道出“我”的经历和“我”的故事,这在当今的散文作品中还是一种新鲜的形式,也是一个有益的尝试。中国的画家很多,散文家也很多,但两者之间生发出一种有机联系还少见。
记得德国作家瓦尔特·本雅明说过:写作一篇好散文,宛如音乐的作曲阶段,宛如筑瓦造屋的构建阶段以及宛如织布时的编织阶段。就是说,要确定一种进入的形式及角度。据天才先生介绍,他的这一批散文都是从花瓦上找到了感觉、基调和旋律,是这些瓦上的画,激活了他内心那些郁积已久的生活元素和材料,于是就提笔将它们故事化地精致地结构和编织出来。作者透过童年的视角,将渭北老家的种种生活景象,给予生动地勾勒,如万花筒一般立体地凸现在读者面前。这些带有哲学意味的诗化的散文,是最受人咂摸、琢磨和把玩的,可以放在枕边,随时品赏随手放下;可以从中抽阅,不按秩序;任何时候翻阅它们,都不会感到干涩枯糙。因为《老家》中的文章充满了苦难,让人纠结流泪;也充满了幽默,让人开怀。
《老家》能够打动人,首先作者的感情是真挚和真诚的,是发自肺腑的,绝无半点无病呻吟。其中有直观现实,对社会的点击;有人生的感悟,广抒胸臆;有机智多趣,闲情逸韵;有对故乡的悲悯,也有对老家历史和现实的理性思索……有人说,小说是“我写”,散文是“写我”。做人要“无我”,作文要“有我”。做人规矩、认真是必要的,作文出格、另类也是必须的。孙天才的散文是掏了心窝说话,说的全是自己想说的话,有的话说的那么大胆,写的那么开放,这是需要勇气和胆略的,从中也可以看到作者真实的“自己”。
另外,《老家》的文字非常优美,每一篇都是美文,从头到尾一气呵成,浑然一体。跌宕起伏,但又无雕凿的痕迹;语言平实,但又丰富多姿。文章在立意、表达、传神方面颇见功力,中学生们是可以做为范文来阅读的。
还有,《老家》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此书从封面到内文,里里外外都让人闻到土地的味道。渭北的山光水色,风土人情,俗言俚语,甚至一砖一瓦都有切实的来历。在文学领域,似乎渭北还没有人系统地写过,特别是作者生长的同州,那是一个民风淳厚的地方。
在《老家》中,我们看到那一方人那一片地,是那样贫穷,那样艰苦,那样坎坷,悲欢离合,喜怒哀乐,阴睛圆缺……但作者又把这一方人这一方地,写得那样真切,那样善良、那样美丽。没有对父老乡亲的真情挚爱,没有对故土家山的透彻熟悉,没有对人情世故的风雨经历,则很难达到这样的地步。
我觉得,画家邢庆仁和作家孙天才,都是渭北大地深情的歌者。
这本《老家》不同于贾平凹笔下的商州,不同于陈忠实笔下的白鹿原,不同于路遥笔下的陕北黄土高原。它是渭北的老家,同州的老家,有着别样的风情、风味和风趣。从这个意义上讲,《老家》的落地成书,是陕西散文创作的重要收获。
我盼望今后读到孙天才更多的作品,也希望他多写写渭北那片土地,形成风格、形成气象,自成一家。我认为,孙天才有这个生活积累和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