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政府不掏钱”不是“挡箭牌”


    

“政府不掏钱”不是“挡箭牌”
“政府不掏钱”解释不了所有的疑问

作为三峡库区最大的移民城市,同时也是经济不发达地区,重庆万州将投资10亿元打造“人工大瀑布群”。3月29日和30日,万州区政府称,瀑布改造工程政府不投资。而投资方称,该项目并非人工改造项目,更不会破坏环境。(3月31日《新京报》)

“政府不掏钱”,似乎有一句顶一万句的功效。因而,屡见不鲜。淮南市回应“球拍”大厦质疑,也称“政府不掏钱”。

“政府不掏钱”,意即不花纳税人一分钱,也就与纳税人无关,也就意味着所有的质疑都是无效的。这样的逻辑似是而非,而且充满着霸道和诡异。“政府不掏钱”,虽然从表面上看,是不花钱,但其它代价呢?据了解,开发者可享受三峡库区产业发展与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项目已纳入万州建设重庆第二大城市的重点旅游发展项目。究竟是哪些优惠政策?这显然成了一个谜。如果优惠政策远远大于交钱,那岂不是更加可怕?


政府的所有行为都与民众有关。即便真的是“政府不掏钱”,同样要让民众参与,同样要公开所有的信息。缺乏民意的项目,很难说,就不会伤到民众的利益。万州知情者介绍,青龙瀑布仅是季节性小瀑布,上游甘宁水库建成后水库放水时,才会形成巨大瀑布景观。如果不进行水库大量放水等人工干预,正常情况下“大瀑布群”尤其是枯水期确难形成。现在虽然公然说,不会破坏环境,但仅仅是“自说自话”,民意不在场,如何让人相信不会破坏环境?


“政府不掏钱”,只不过是点明政府没有花钱。但却不能表示就与公众无关。
开发公司不是在做慈善事业,他们是需要赚钱的。在“政府不掏钱”的现实下,开发公司拿什么赚钱?公众不能不多一个心眼。

政府掏钱不掏钱,其实并不重要,如果掏得正当,掏得合理,政府掏钱又何妨?如果明着说不掏钱,但付出的代价是牺牲环境,牺牲民众利益,这比政府掏钱更让人纠结。


面对公众质疑,政府及时回应是相当必要的。但“政府不掏钱”,解释不了所有的质疑,唯有开诚公布,唯有公开所有的信息,让民众参与到其中,如此,才能让公众相信。

“政府不掏钱”,让人难以释怀,它不是“挡箭牌”,而且让人厌烦。

新闻链接:http://news.sina.com.cn/c/2011-03-31/01382221085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