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信息化资本理论依据——广义虚拟经济新思维
信息化测度与评估或者绩效,国内外研究者一般从信息系统、管理学、经济学等三大领域来分析、建立不同的指标体系或定量的方法,三大理论依据领域的源头是亚当·斯密和马克思的“劳动创造价值”的“物本经济”概念,信息化资本依附于企业各种意识形态,融入到一定阶段而形成的另外一种资本形式,更多体现在虚拟和无形上面,信息化资本更多的价值体现在融合无形的“人本经济”“生活创造价值”,这就需要从虚拟经济新思维角度来考虑。
虚拟经济有两种主流观点,一种是主要依据马克思提出的“虚拟资本”衍生而来的虚拟经济,另一种是全新思维的“容介态”广义虚拟经济。
依据马克思“虚拟资本”的虚拟经济,是指在借贷资本和银行信用制度的基础上产生的,包括股票、债券等,虚拟资本可以作为商品买卖,可以作为资本增殖,但本身并不具有价值它代表的实际资本已经投入生产领域或消费过程,而其自身却作为可以买卖的资产滞留在市场上。国内主要代表人物刘骏民教授,《从虚拟资本到虚拟经济》一书中,最早将虚拟经济的概念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虚拟经济是除物质生产活动及其有关的一切劳务以外的所有的经济活动,狭义的虚拟经济仅指所有的金融活动和房地产业,并提出“经济的金融化或金融深化主要是虚拟资本的扩张造成的,而虚拟资本的扩张与房地产业的虚拟价值膨胀合在一起,就实际上构成了经济中的虚拟部分,我们将经济中虚拟部分称作虚拟经济”。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经济虚拟化的显现,对虚拟经济的定义和内涵也在进一步的具体化和明确化,另一位代表人物成思危教授将虚拟经济定义为“虚拟资本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简单地说就是直接以钱生钱的活动”。在《虚拟经济探微》中指出“虚拟经济是与实体经济相对应而在经济系统中存在的经济活动模式。虚拟经济的发展经历了闲置货币的资本化、生息资本的社会化、有价证券的市场化、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和国际金融的集成化五个发展阶段。虚拟经济系统具有复杂性、介稳性、高风险性、寄生性和周期性的特性”。
全新思维的“容介态”广义虚拟经济,强调经济首先是关于人的经济,经济活动图式首先也是人类活动图式,劳动对象化是人类活动图式的狭义形态,生活对象化是这一图式的广义形态。依据马克思“虚拟资本”而所谓的虚拟经济是狭义虚拟经济范畴,基于生活对象化的广义虚拟经济能催生劳动价值向生活价值进化,也就是日常所说的“物本经济”向“人本经济”回归。主要代表人物林左鸣在《广义虚拟经济——二元价值容介态的经济》中指出宇宙是一种具有“质能态”和“信息态”二态性的“容介态”,借此定义容介态:即质变或进化的状态,是以信息变化为基础的质变或进化现象。应用于人,表现为满足人们生理需求(物质态)的实际价值和满足人们心理需求(信息态)的虚拟价值的二元价值容介态,在经济和社会中这种二元价值容介态催生的当代经济既不是知识经济也不是符号经济,而是“人本经济”,也就是所谓的广义虚拟经济。狭义虚拟经济是广义虚拟经济的具体表现形式。
广义信息态,是指社会经济的发展,从以物质与能源为经济结构的重心,向以信息为经济结构的重心转变的过程,也就是“物本经济”向“人本经济”转变的过程的容介态,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桥梁。
从信息化资本模型可以看出,信息化资本不但需要货币资本(金融资本),而且还需要使用信息技术,依附企业形态,才能产生价值。不管是货币资本(金融资本),还是信息技术及企业形态,都更多地体现出“人本经济”的特性,如果用“物本经济”的特性来衡量难免会出现“生产率悖论”。
总之,信息化资本一方面需要依据传统的理论或方法做具体的指标或定量方法衡量,另一方面需要突破传统的方法,运用新的广义虚拟经济理论,建立广义信息态,指导信息化资本科学合理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