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全新的信息化资本,我们需要从以下几方面来梳理:
首先,信息化资本的概念需要定义明确。企业(社会)所进行的信息化投资,是否定义为资本,或者说企业(社会)所进行的信息化,给它定义为事物,也就是把信息化作为人类类活动图式来看,它是否具有资本的概念?对于企业信息化作为资本来看待,大家都可能不太认同,为什么呢?因为,它现在还不具备资本的一些基本要素,马克思对资本有详尽的见解,所谓资本:一方面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另一方面来说是一种运动,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体现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范畴。从社会实践的角度看,具体表现为:从经济学意义上讲,指的是用于生产的基本生产要素,即资金、厂房、设备、材料等物质资源,而在金融学和会计领域,资本通常用来代表金融财富,特别是用于经商、兴办企业的金融资产。但是,广义上讲,资本也是作为人类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各种社会经济资源的总称。信息化资本概念的提出,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探讨。如果把企业信息化定义为事物,也就是看做是一件物品(商品),那么,信息化资本的概念定义就不难解决。信息化资本的概念与物品(商品)作为资本的概念相一致,即具有普通物品(商品)的特性,也有它自我的特性,同样,信息化资本的价值也可以通过商品的价值来研究。
其次,信息化资本是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事物的发展都是经过萌芽、诞生、生长、成熟、持续发展或消亡的过程,信息化也是这样,从最低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再到提供决策支持,或者更高层次的商务模式转变获取核心竞争力而可持续发展。不同的主体表现不一样,其领导层对信息化的观念和投资会影响本身在市场上竞争的能力、客户服务能力及忠诚度。企业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目的是为企业带来利润,信息化资本在生产或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不像其他资本一样,在期间不仅产生剩余价值,而且还产生盈余价值。信息化资本必须要附着其他资本或者企业形态才能产生剩余价值和盈余价值。信息化资本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与其他资本一样,依附而生,对于盈余价值则有其自运行规律。简单例举:某大型央企在使用信息化前财务人员共100人,每人月平均3000元,后来买了个财务管理软件,信息化投入200万元,每年运维费用5万元,第一年使用后,财务人员减少到90,第二年减少到70,第三年减少到30,第四年减少到20人。简单计算后便知:使用信息化软件之前5年人工成本共支出1800万,使用财务管理软件后5年类费用总支出1241万元,直接节省459万元现金。这就是信息化资本投入附着其他资本或企业形态而带来的盈余价值。有人认为,这不就是机会成本的概念吗?信息化资本投入前后对比不就是盈余价值吗?这么认为也有道理,但是,这个简单例举只是从财务的角度来说,本质上还是存在更深层次的含义。例如:使用系统后,财务业务流程变得规范,员工工作效率提高,领导决策质量提高,总体财务成本降低,如果公司合并或收购其他企业能很快植入本公司的财务文化等。
再次,信息化资本价值没有准确的计算方法和定义。上述案例中直接节省459万元,全部是信息化资本投入产生的价值吗?不一定,因为还涉及到其他管理和人才方面的问题,如果财务软件本身产品有问题,还需要人工修改,对账,财务人员的工作量没有减少,财务人员也没有减少,反而需要增加服务人员,或者提供给领导看的报表不对,还出现明显的统计错误,决策失误产生的影响等都会对信息化资本的盈余价值产生影响。盈余价值可正可负。我们日常接触到的,所谓企业信息化测度与评估都是借鉴传统的企业绩效评价,基本上只注重企业的财务方面,所采用的指标主要有剩余收益(RI)、盈余(Earnings)、营业现金流量(OCF)、投资报酬率(ROI)等财务指标,或者所采用的综合评价方法主要有Wall提出的综合比率分析体系、Dolnason·brown创立的杜邦财务分析法和Satty提出的层次分析法(AHP),现在主要采用平衡记分卡进行评价,或者采用Douglas Hubbard提出了应用信息经济理论测度企业信息化,该理论把期权理论、现代最佳证券投资理论、传统的净现值(NPV)、投资回报率(ROI)和内部收益率(IRR)等财务评价方法集成起来,并运用大量精确统计方法,用于量化不确定性结果,产生包含风险和回报的期望结果的曲线图。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在考核中央企业信息化水平评测时,考评主要由适宜度和灵敏度两大类指标构成。适宜度指标包括:投资适宜度、战略适宜度、资源匹配度、组织文化适宜度和应用适宜度;灵敏度指标包括:信息灵敏度、管理运行灵敏度和对外反应灵敏度。但是,其具体一级指标从信息化领导力、信息化基础建设、信息化应用与效果、IT服务管理与IT治理、信息化人力资源等五个方面来考核评估。国外对企业信息化绩效的研究用经济定量的比较多,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考核中央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有所突破,定性的角度多一点,无论是那方面都没有把信息化作为资本的角度来评价考核,从而产生了所谓的“生产率悖论”,其实那只是人类认识事物过程还有一定的局限性。
最后,信息化资本具体应用时需要商业规划,顶层设计。信息化资本的最终目标是依附企业形态,提升能力,创造价值。一段时间以来,在一些似是而非的企业信息化理念误导下,我国许多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投资过程陷入投资不等于应用,应用不等于能力,能力不等于商业价值,商业价值不等于核心价值的怪圈,也就是说信息化资本的没有被有效转化为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应用没有有效形成信息化能力,已形成的信息化能力没有深度地转化为商业价值效果,已取得的商业价值边缘效果偏离了企业生存发展的核心价值。这个过程也是信息化资本发挥效益、创造价值的由低到高的不同阶段,不同的企业其信息化阶段不一样,信息化资本产生的效力也不一样。企业如果想获取更多的信息化资本投资价值,需要顶层设计,匹配企业的发展战略,依附企业的业务流程和商业模式,从“服务主业 提升能力 创造价值”的角度出发,做好规划,轻重有序,分步实施,最终实现提升企业竞争能力,创造价值。
总之,要解决“生产率悖论”,需要新思维,新理论,确定信息化资本概念,认识其发展过程与原理,最后找到具体的解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