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自从企业信息化以来,IT 投资和生产率提高或公司绩效改善之间缺乏显著联系的现象称为“生产率悖论”。1987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索罗将之总结为“除了生产率统计外,你可以到处看到计算机”。要解决“生产率悖论”,需要全新的思维来破解。下面将从信息化资本,广义虚拟经济的新思维方面来浅议其破解带来的挑战。
信息化的概念起源于60年代的日本,首先是由一位日本学者提出来的,而后被译成英文传播到西方,西方社会普遍使用“信息社会”和“信息化”的概念是70年代后期才开始的。在中国学术界和政府内部作过较长时向的研讨,有的认为,信息化就是计算机、通信和网络技术的现代化;有的认为,信息化就是从物质生产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向信息产业占主导地位社会转变的发展过程;有的认为,信息化就是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演进的过程,如此等等。本文中的信息化是广义信息化,包含企业、政府、军方等,在其信息领域里所进行的一切活动。
一、信息化资本
信息化是容介态的具体表现形式。从宇宙起源的角度来说,在大爆炸之前,宇宙是一个时间为零的“信息态”,大爆炸后,呈现出具有“质能态”和“信息态”的二态性。宇宙中的信息态生成的信息容纳于物质态之中,推动了物质态的进化发展;新的物质形态又生成新的信息再容纳于信息态之中,推动了信息态的进化发展。如此往复循环,生生不息。物质态和信息态的相互循环作用构成了宇宙的最高级的运动形态——容介态,“容”就是容纳,“介”就是媒介。“容介态”是一种事物状态不断融入新的信息介质时,使整个事物状态自身又不断跃升变化的运动状态,这是以一种以信息变化为基础的进化现象。
信息化这种容介态形式,一方面沟通物质态与信息态,另一方面自组织系统而产生新的价值容于物质态与信息态。正因为这样,依据简单而科学推理,按照商品—货币—资本这样的上升路线,把信息化定义为商品,商品在流通过程中,也就是与企业形态(组织、文化、业务、流程)融合,产生价值,获得货币,货币表现为可见的金融货币和不可见的虚拟货币,金融货币作为资本为企业带来价值,虚拟货币作为信息化资本的一部分融入企业也带来价值,这价值表现为盈余价值,也可以转化为实体价值。
信息化资本是资本的一种表现形态,人类在进化过程中,自从定义资本以来,在不同的领域产生不同的资本分类,在商品生产过程中表现为产业资本,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表现为商品资本,在金融领域表现为金融资本,在人力资源领域表现为人力资本,在信息化领域表现为信息化资本。信息化资本是货币资本投入后,媒介信息技术,依附于企业各种意识形态,融入到一定阶段而形成的另外一种资本形式,具有自组织系统性、复查性、融合性、无形性。用简单的公式来描述信息化资本模型:
信息化资本=货币资本(金融资本)+信息技术+企业形态(组织、文化、业务、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