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也不要鼓励我们农村的孩子去上大学,因为一旦农村孩子读了大学,就回不到自己的家乡,回不去自己的家乡就是一个悲剧。”昨日,全国政协委员无党派联组的分组讨论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馆馆长王平语出惊人。她表示,自己常年深入农村地区,认为城镇化让每个地方都千篇一律,甚至不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信息时报》3月8日)
王平委员的这番惊人之论在微博上引起热议,很多人都在质疑,农村孩子改变命运的渠道本来就窄,怎么能不鼓励他们上大学呢?有人更是将批评的矛头指向了王平委员的动机。那么,“不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真的那么刺耳吗?
归纳王平委员的说法,大致有这样两层意思。第一,农村孩子上大学之后,无论是在城里找到工作还是找不到工作,都会离开农村,对于农村而言,都是人才的流失,城市里多了一个蜗居的群体,而农村的文化却无人传承,不可避免的衰落凋零下去。第二,农民花钱供一个大学生出来,又找不到工作,家庭还因此返贫,所以不一定人人都要去读大学。
先说第一层意思,把农村孩子留在农村传承中国文化,这样的思路显然是缘木求鱼。且不论农村孩子是不是有能力承担这样的历史使命,即便是有能力,凭什么就应该把他们留在农村?在自己的国土上自由迁徙是每一个公民的正当权利,无论是打工离开还是读大学离开,都应该尊重农村子弟的意愿。农村的衰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岂能将责任系于那些苦读的农家子弟身上?在城市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任何试图阻滞这个进程的想法和做法,都只能是徒劳的。
其次,大学生就业难固然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但是因此断言不鼓励农村孩子接受大学教育,则不免有些因噎废食。让民众普遍的接受高等教育,是一个社会文明的标志,更是农村孩子经由教育改变命运的必由之路。就业难、学费贵,这些问题的存在并不是农村孩子的错,也不意味着农村孩子天然就应该接受这样的安排,而是需要政府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的财政投入,需要社会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需要政府切切实实加大对农村的投入。
王平委员对这些现状视而不见,不仅没有提出任何改进的意见和建议,却只是单纯强调农村孩子不应该离开农村,其声音之刺耳令人惊骇,遭遇板砖是必然的。两会论政,固然直言无忌,但是,其前提必须是持论公允,站在最广大民众利益的立场上的肺腑之言。如果总是坚持一己之偏见,甚至试图以此去绊住出口本来就狭窄的农村孩子的脚步,不说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