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项对风险经理的最新调查中,中国经济可能出现的问题被认为是第一大新的风险。2010年10月和11月,由美国伊利诺伊州精算师学会组织对141位企业风险经理和精算师的调查中,14%的受访者将中国经济“硬着陆”视为他们对未来的最大担忧;第二位是有11%的人担心美元急剧贬值;第三个噩梦是资产价格泡沫破裂;第四是国际油价失控(这个问题的得分因为最近利比亚的形势可能增加)。该项调查一共提出了23个潜在风险供被调查者排序,其中包括气候变化、恐怖主义、流行病以及上述经济问题。
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如果真的出现所谓硬着陆。就像一架前所未有的大飞机在不合适的地点迫降,很可能造成无法预料的后果。因为这种情况从未发生过,不存在历史经验。根据《华尔街日报》的报道,风险经理们在2010年对中国风险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了2009年(当时仅有4%的人认为中国是头号风险,排在美元贬值和资产泡沫破裂之后)。现在看来,发端于2008年末的经济危机已经控制住了,美国也比想像中恢复得更快,是时候思考下一个风险了。此时,中国突然变得格外醒目。
有时候,风险恰恰在于谁也不想冒风险。好比一列疾驰的火车要减速,又不能伤到或者吓到乘客。北京决心对抗通货膨胀,也考虑着手调整收入分配结构,但中国领导人还没完全准备好接受经济减速。在不多的几个选项中,北京既不中意升值,也不中意加息。
周一,中国商务部部长陈德铭明确表达了自己对人民币快速升值的质疑。他重申,中国的底线是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必须可控。中国商务部部长谈汇率的这番言论不能不令人联想到之前中国央行行长谈出口。部长承认行长的理论,即人民币升值能够帮助抑制通货膨胀,但他似乎更倚重自己经验和观察的结果,即,实际上汇率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也可能是负面的。
在全国“两会”上,出口商并不完全依赖主管部门代言,他们有自己的发言席。陈德铭发言的同日,海尔集团总裁称,如果人民币兑美元延续去年的升值速度,海尔集团将受到巨大负面影响。自2010年6月中国央行宣布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以来,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幅度已达3.59%。之后,中国出口商纷纷自陈,企业利润率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
加息呢?虽然过去六个月中,利率已被上调三次,也不断有央行智囊为继续加息吹风。但从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没能找到有关再度上调利率的暗示。显然,部分实力人士更关注上调利率可能会造成的灾难性后果。
然而,继续保持低利率会把价格受到管制的货币源源不断输给贷款人,这意味着通货膨胀压力增大,也意味着存款人会面临损失。今年1月份CPI(消费者价格指数)较上年同期增长4.9%,同期一年期存款利率为3%,实际利率为负1.9%。负实际利率事实上是对存款人的征缴和对借款人的补贴。简单地看,政府和企业既是存款也是贷款的大头,有点像左手倒右手。而对居民和家庭来说,存款超过借款越多,净效应就是资产减值;借款超过存款越多,净效应就是多得补贴(这颇值得那些为购房贷款限制政策叫好的朋友深思)。
抑制物价上涨、增加居民收入是良好意愿,北京尝试对多重政策目标的艰难平衡,正说明中国风险仍未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