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鸿的发展模式就是采取“两条腿”走路:一方面,跟业内其他企业一样,承接项目;另一方面,单纯做制造,卖的是钢结构构件等产品。在甘明根看来,“这种模式比较稳健”。
十多年前,在改革大潮的激荡下,一家位于浙江慈溪的钢结构小厂诞生了。
慈溪位于东海之滨,历史悠久。晋唐时期,慈溪上林湖青瓷远销海外,架起了通往世界的“海上丝绸之路”。同时,慈溪又有“唐涂宋地”之称,悠久的海涂围垦历史,塑造了慈溪人开拓进取的性格。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许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才有了后来的天鸿钢构——从一家制作临时钢构建筑的小型企业发展成为浙江省乃至国内知名的专业设计、制作、安装钢结构工程的建筑企业。正如天鸿钢构董事长甘明根所言,天鸿钢构在稳健中逐步发展壮大,非一朝一夕之功力。这其中,蕴涵着鲜为人知的故事。
市场洗礼
慈溪独特的历史浸润着慈溪人,如“艰苦奋斗,吃苦耐劳;兼容并蓄,勇于开拓;精工细作,能商善贾”等品质,成为慈溪人发展市场经济的精神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慈溪人把一个以产棉为主的农业县建设成为如今新兴的工业城市,这座正在蓬勃发展的海滨之城正是甘明根的故乡。
十多年来,天鸿的发展历经了市场风浪,经受过风雨洗礼。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围绕着慈溪崇寿、庵东二镇,冒出了大量的石棉瓦生产、销售企业。在那个大兴土木的年代,石棉瓦屋顶一度成为一种流行。市场的需求刺激了产业的诞生,在这之后的20多年里,钢结构建筑作为一个新兴产业迅速发展。
在慈溪,甘明根是钢结构建筑的先行者。从做钢棚开始,发展到承接城市标志性建筑的优秀钢结构企业,天鸿经历了无数次拼搏与探索。
天鸿钢构自1998年12月创办以来,甘明根就敏锐地觉察到科技的重要性。他提出,公司要与大学合作。之后,天鸿以上海同济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为技术后盾,坚持“企校合作、以人为本、追求卓越”的经营理念,企业发展迅猛。公司已承建浙江省内外钢结构工程1000余项,包括各类工业厂房、体育馆、大型展厅、铁路航空客运站、宾馆商务高层建筑、大型库房、农贸市场等单层、多层钢结构工程,工程合格率为100%,优良率达50%以上。
甘明根说,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每年的钢产量仅为3000多万吨,国家不得不实行节约用钢的政策;自1996年我国钢产量过亿吨以后,钢产量每年都以超过20%的速度增长。钢铁市场由供不应求转向供求平衡,我国政府及时调整钢结构产业技术政策,提出了从“节约钢材”到“合理利用钢材”,从“限制使用钢结构”到“大力发展钢结构”的政策转变。
正是基于对国家产业政策的深刻理解,甘明根决定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2003年在宁波余姚成立了宁波九洲钢结构有限公司,发展势头十分强劲。之后,他又在青岛即墨经济开发区设立了青岛天鸿钢结构有限公司,该项目一期投资8000万元,征地12万平方米,引进了国内最先进的六条轻钢生产线和美国公司的多高层钢结构生产线;在宁波杭州湾新区投资5亿元、征地20万平方米,新上了8条重钢、轻钢和异性钢构生产设备,公司已经成为国内多高层钢结构和网架、桁架等多领域领军企业之一。
作为一名企业家,不仅要通晓业务、精通管理,还要研究国家产业政策。
甘明根深刻认识到,我国正处于城镇化阶段,建筑业发展迅猛,大量的公共建筑,如工业厂房、体育场馆、车站桥梁、展览馆、多层高层的商务楼等都是钢结构建筑的主要用户。建筑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全国每年钢结构建筑面积将达到2000万平方米至1亿平方米,如果达到发达国际钢结构建筑占总建筑30%至40%的比例,钢结构建筑年用钢量将达到3000万吨至4000万吨。毋庸置疑,市场是庞大的,关键在于如何去开拓属于自己的领地。
“人才”经营
甘明根说,钢结构建筑作为朝阳产业,无论在民建还是公建都有广泛的用途。近年来,天鸿承接了许多知名工程,如世博会、奥运会、杭州湾大桥等配套工程,青岛大剧院、浦东国际机场、西安农博中心、青岛国际会展中心等。
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天鸿专门成立了一家具有甲级设计资质的设计院。这家设计院由来自清华大学的高级工程师等近80位工民建专业的技术人员组成。
天鸿与杭萧钢构、精工钢构等都同在浙江地区,然而,在名气方面,天鸿显然不如后者。甘明根坦诚地说,天鸿在发展过程中会不断地向同行业的龙头企业学习、借鉴,每个公司的背景不同,所走的路线也不同。天鸿更加注重制造本身,在这方面,沪宁钢机更加值得天鸿借鉴。
在未来,天鸿人将继续以“求实、诚信、团结、创新”来构筑一个具有高质量,高水准的成功企业!
2008年的金融危机并未让天鸿受到很大波及,这正是由于甘明根对企业资金链的合理管控。与此同时,天鸿还在危机中体验了一次生存之道。
天鸿有一整套严格的企业制度——2004年开始,天鸿实行职业经理人制度,这一制度为企业引进了高级人才,同时也留住了人才,增强了企业发展后劲。甘明根给予职业经理人优厚的待遇,对此,他说,企业的经营就是对人才的经营,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任用贤才,把企业快速引入到更高层面是天鸿的近期目标。
“联盟制”带来的益处
值得注意的是,天鸿钢构在业界,成立的时间并不算早,到如今只有11年历史。但是,在跟同行的联盟上,天鸿钢构或许是最多的。天鸿跟不少国内知名钢构企业都实行了联合的经营机制,在解决业务市场问题的同时,学习和吸纳知名钢构企业的技术、工艺和管理方法。
同行相争,为什么天鸿钢构能将“联盟”进行下去?
“这其实跟天鸿的模式很有关系。”甘明根解释。他所指的“模式”,是天鸿钢构有异于其他钢构企业的架构。
在国内,大量钢构企业都以做工程项目为主,主要从事的是建筑安装一块。但天鸿则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式:一方面,也跟业内其他企业一样,承接项目,做建筑安装;而另一方面,则单纯做制造,为建筑安装服务,卖的是钢结构构件等产品。
“正是由于天鸿有钢构件制造生产线,所以许多业内大企业在生产能力不足的情况下,会将钢构件制造外包或者分包给我们。其实跟他们的联盟,就带有一种产业链上下游的关系。”甘明根说。
这样的企业架构并非甘明根成立天鸿钢构时的最初设想。最初,天鸿钢构也是专注于工程项目,而钢构件制造主要为工程服务,并没有独立运作。
“但一年后,我们就开始有意识往这个方向走了,”甘明根回忆,“当时做这样的布局,还是因为慈溪的块状产业。”
从上世纪90年中期开始,在甘明根的带动下,慈溪的钢构业一度繁荣。其中,有大量的项目经理,以散兵游勇的形式活跃在市场。这些项目经理手上都有工程,但没有生产能力。甘明根正是看到了这块市场,从1999年开始,尝试着做一些这方面的产品放到市场上销售,果然销量不错。
“从那之后,我们开始有意识地用“两条腿”走路,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模式。尤其是在企业规模大了之后,我们感觉这种模式比较稳健。”甘明根说。
一方面,在产品制造上,由于是以销定产,所以没有积压的压力;而在工程安装上,天鸿因为用自己的产品,因此也能保证较低的成本,并且更容易控制工程质量——这对于视质量和信誉如生命的甘明根而言,非常必要。
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
在“5·12”汶川大地震中,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浙江省政府统一部署,宁波市将援建四川广元市过渡安置房两万套。接到任务的宁波市建委也在积极寻找有能力的企业承担过渡安置房的建设任务。天鸿钢构无疑成为建设安置房的重点企业。
自地震发生后,甘明根一直关注着灾区,并想着如何为灾区救援、重建等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公司所属的青岛天鸿钢结构有限公司主动承担了4350套过渡安置房建设任务后,总公司也又承接了宁波市5000套的建设任务。
为让灾区人民早日住进新房,天鸿钢构400多名工作人员克服运输不便、安置点分散、配套基建跟不上等困难,每天加班加点进行安装。公司不仅承担了5000套的建设任务,同时,天鸿钢构还积极向四川灾区献爱心,累计捐献200万元之后,又给广元的学校捐助了价值15万余元的电扇。据了解,在援建中,公司还垫资数千万元采购材料。
甘明根说,天鸿是一家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在发展企业的同时,从没忘记回报社会,这也是一个企业的文化精髓所在。
尝试各种新产业
视野决定选择。年近四十的甘明根还有很多色彩更为丰富的构想。这些构想有时很有趣,有时很另类。为了实现这些构想,甘明根成立了一家创投公司,目标就是把它们变成现实。
人工智能在科技领域并不陌生,但如果这一构想出现在一位从事钢结构建筑的企业家脑海中,你就会觉得惊奇不已。在甘明根家中,有一个会打扫房间的机器人,它会在规定的时间自动启动,把房间清扫干净。
“其实就类似吸尘器,是我们现在开始研发的服务型机器人之一。”甘明根介绍,“由于国外用地毯较多,加上劳动力成本高,因此这类机器人在国外很受欢迎。在一些发达国家,1台的售价达到了1万多元人民币。而我们现在研发生产出来的同类机器人,只要2000元人民币左右,价格上有很大的优势。”
说到这个项目,跟甘明根打羽毛球的爱好有关。甘明根总说自己没什么爱好,除了爱看图纸,就爱打打羽毛球。每年,天鸿都要举行“天鸿杯”一次羽毛球邀请赛,浙江大学有不少学术精英都是参赛“运动员”。
在这个过程中,甘明根认识了一位专门研发民用机器人的博导。毕竟是身处小家电之乡,甘明根一眼就发现了民用机器人的市场潜力,“慈溪的土壤本来就适合小家电的发展,我们来做这个比较有优势。”除了机器人,甘明根这几年特别关注新能源、新光源产业。目前,公司正在与国内两家LED产业的洽谈合作,即将正式进入这个领域。
“无论是机器人还是新能源新光源产业,我只做目前国内没有、或者技术上较有难度的部分。例如LED,我们想做的是芯片,也就是整个产业链条中最重要、同时也是需求量最大的那一环。”
甘明根似乎总愿意投身于那些新的、前沿的领域。这跟10多年前,在大多数人甚至他自己还不理解钢构为何物时,便坚决踏入其中一样,这是一种敏锐,更是一种胆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