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网北京3月7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全球华语广播网》报道,2月22日至3月5日,中国政府协调派出91架次民航飞机、12架次军机,5艘货轮、1艘护卫舰,租用35架次外国包机、11艘次外籍邮轮和100余班次客车,海、陆、空联动,开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有组织撤离海外中国公民行动。我掌握并有回国意愿的在利中国公民35860人已全部回国。在此次撤离大潮中,中国政府以其行动之迅速、规模之大、效率之高,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尊重。而这段跨海相望的利比亚大营救,在书写历史的同时,也将长久地被人们所铭记。不仅如此,这次在十二天的时间里,从非洲北部,离我国相距公里的国家,动用海、陆、空力量,动员社会资源,并借助国外力量,撤出35860人,其国防意义和军事意义远大于撤离事件的本身。从某种意义上讲,利比亚大撤离是一次实战演练,是一次在敌方将要占领的区域内,撤出有生力量的实战。实际上,3月1日开始,美国和英国已经在利比亚沿海调动军舰对利比亚形成包围。我们假设这次撤离的不是侨民,而是部队,那它就是一次成功的军事行动:最高司令部是我国党中央和中央军委,联合指挥部包括:外交部、公安部、国防部、国资委等多个部门组成,海、陆、空联合作战,大规模动用民航飞机和租用外航及他国邮轮。这是从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撤离,如果,反向运作,在十二天里从我国本土向利比亚调动4万军队(当然,要在联合国的授权下),这是对未来战争的意义所在,这种人员调动的效率要比当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部队调动效率高的多。 外交部领事司副司长郭少春表示,此次撤离行动坚持我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首创了四个第一次:第一次发挥海陆空联动的组合优势(联合作战);第一次大规模动用民航飞机和租用外航及他国邮轮(国防动员);第一次发明设计了中国公民紧急旅行证件(紧急识别标志);第一次采用摆渡方式同步撤离(民间力量)。对未来战争有如下的意义:
一、国家力量才是影响未来战争的根本力量;
二、借助外部力量也是完成未来战争任务必不可少的;
三、社会资源、民间力量与军事力量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