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杨念群《何处是“江南”?:清朝正统观的确立与士林精神世界的变异》,三联出版。这种学术著述读来比较吃力。开始还想慢慢地啃,读了一半之后便放弃了。
这本书,似乎在逻辑体系上不是太清晰,以至读起来不很顺畅。现在我发现,受过哲学训练的人,其文章层层铺开,结构会明晰得多。可见哲学的重要性。一定要找机会恶补。
受民国文人影响,我对明末清初鼎革之际的“遗民”,钱谦益,黄宗羲,吕留良等兴趣浓厚。民国文人在日寇紧逼,国难当前,山河异色时,目光便投向明末的残山剩水。那些遗民的诗,连我这种毫无旧体诗训练的人,都读得锥心泣血。
对书中乾隆和康熙改变明代经筵传统,印象深刻。经筵会讲,是儒家学人向皇帝宣讲儒家经典,以定思想正统的方式,对皇帝有震慑作用。
康熙,虽是满族皇帝,对自己的儒学经典修养颇为自负。康熙在讲官讲完后,居然自己也讲,削弱了经筵教化皇帝的功能。后来却干脆改为自己先讲,再由讲官讲,把角色颠倒了过来。这样,儒生不知不觉地成了帝王思想的修正补充者。
到了乾隆时代,又故作谦虚,改过来,还是讲官先讲,再发表一段自己对经典的释义。“讲官及侍卫官跪聆毕”。不过,总会有一名大学士出来做总结发言,颂扬皇帝释读经典的精确圣明。
“圣训精微,诚足昭示万世,臣等不胜钦服。”“皇上阐扬经书义蕴,广大精微,皆先儒所未及,真帝王传心之要也。”
读到这,我仿佛听到工整对仗的谀辞,如出一辙:“xx领导的讲话高屋建瓴,总揽全局,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核,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悉心领会,全面贯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