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发热必须引起警惕——免疫学的问题非常复杂,不懂就不要科普


    最近,不知道为什么,大家突然对儿童发热问题感兴趣了,于是,很多人都出来科普。本来,我认为,应该给科普专家以讨论的空间,所以,不想说什么了。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一些科普的言论完全违反了免疫学的基本规律,甚至提出了错误的指标,可能导致人发生生命的危险,所以,我不得不为此说上几句了。

    别的就不说了,例如,《中国青年报》的一篇文章比较典型。《中国青年报》称(http://zqb.cyol.com/html/2011-03/02/nw.D110000zgqnb_20110302_3-11.htm),“现代医学并没有“不明高热”这种病。事实上,发烧本身并不是病,而是生病的症状。发烧都是有原因的,最常见的原因是病菌、病毒感染。在病原体入侵时,体温升高能加速某些免疫反应,反而有助于身体的康复。所以应该是找出发烧的病因,消除病原,而不是简单地强行退烧。很多感染,特别是病毒感染,都能靠人体自身的免疫力抵抗过去,发烧一两天,免疫系统把病毒杀得差不多了,体温也就降下来了。此前如果碰巧服用了某种药物,当然就觉得其退烧效果非常灵。 当然,如果体温过高对身体也是有害的,高烧(肛门温度高于41摄氏度)会很危险,必须立即采取手段让体温下降。但人们总是觉得一旦发烧就不得了,即使还没到高烧的地步也总想马上退烧。古人对发烧更是如临大敌,毕竟他们已见过太多的病人是在发烧中去世的,不知道是病菌、病毒杀人,而以为是“不明高热”杀人。所以,大概自有文明以来,人类寻找退烧药的努力就开始了。”

    对于这样的报道,我认为,并不严谨,而且可能造成误导。虽然,我不敢肯定现代医学有无“不明高热”,但是,由于现代医学的局限性,确实存在着“诊断不明确的发热”,也就是临床所说的“发热待查”,如果考虑到发热可以分为低、中、高的话,“不明高热”的说法似乎还是可以接受的。发热当然是有原因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发热都可以找到原因的,在不明原因的“发热待查”中,感染占第一位,但其中大多数却是细菌感染,目前结核菌感染引起的不明原因发热比例正在增加,还有自身免疫病和肿瘤,即便如此,仍然有10%左右的人是无法找到确切原因的。所以,无论从免疫学,还是现代医学的角度讲,找到发热原因,针对性的治疗,当然是理想的。但是,无论中医还是现代医学的治疗,都是两个层面的,即对因治疗(治本)和对症处理(治标),要同时考虑,同时治疗的。因此,在没有找到病因的情况下,也并不是对发热放任不管的。

    发热是机体免疫功能失调的表现之一,主要原因就是TNF和IL-1等细胞因子,直接或者间接刺激下丘脑发热中枢造成的,其本身也是可能导致严重后果,例如惊厥,甚至导致人体死亡的原因之一。小儿发热引起的惊厥,就是一种由发热引起的疾病,可能导致脑细胞损伤,甚至可以导致死亡,也可以导致智力障碍等后遗症。因此,小儿发热惊厥是儿科急救的重点疾病。任何原因导致的发热,均可能有引起惊厥发生的可能,而且,“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大多数高热惊厥患儿有良好的近期和远期预后,但如抢救不及时和处理不当,可导致脑损伤,可留有癫痫和智力不全等后遗症。因而惊厥发作时,医生须分秒必争、迅速敏捷地进行抢救。”(小儿高热惊厥45例护理体会。当代医学 2010年12月第16卷第36期总第227期126页)。

    在这篇报道中,最为危险的就是,“高烧(肛门温度高于41摄氏度)会很危险”,这句话容易让人理解为,肛门温度低于41摄氏度就不很危险,由于记者采用了肛门温度而不是腋窝温度,所以,我们必须转换一下。腋窝温度一般低于肛门温度0.5度,而按这个定义,只有到孩子发热超过40.5度时,才会很危险。这是不对的,因为虽然有报道称,小儿发热惊厥出现的平均温度为39.5摄氏度,但超过38度就可能发生惊厥(小儿高热惊厥45例护理体会。当代医学 2010年12月第16卷第36期总第227期126页)。因此,一般认为,“健康教育工作,向家长介绍高热惊厥的识别、紧急处理措施、注意事项、降温药物的使用、防护常识及饮食起居等知识,使家长认识到发热与惊厥的关系,积极退热,指导家长正确掌握物理降温的方法及使用退热药的时机,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防小儿惊厥的发生。”因此,在有发热惊厥出现可能的时候,必须当机立断及时退热,这时候就先不能考虑后继的副作用问题了。所以,我带孩子出远门,必须带退热药。

    免疫系统是人体最复杂的系统之一,目前人们知道的并不多,有很多规律是不清楚,因此,造成了很多错误的认识。例如,发热退了就代表病毒被消灭了,而病毒被消灭了就不会发热了。这都是推测和臆想。举个例子,例如链球菌感染某些人体后,数周之后,虽然没有链球菌了,但是,由于发生了自身免疫反应而会出现风湿性发热。所以,没有充分免疫学知识的人,切勿轻易进行免疫学的科学普及。

    应该说,传统医学认为发热是严重疾病的表现,采取各种积极的方式退热,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发热是免疫系统功能活动,甚至失调和紊乱的表现,在古代无法找到确切原因和缺乏必要对因治疗措施(如使用抗生素等)的时候,及时对紊乱的免疫系统功能进行干预,减少和避免免疫系统崩溃而导致的死亡,是一种合理的对症处理。这在东西方医学中,都是相同的。例如,该报道中,提到的希腊的希波克拉底使用的柳树制品;以及该文没有提到的中医。中医的最早一部经典著作《黄帝内经》记载的十三个方剂中就有连翘等退热作用的药物记载,而《伤寒论》中更提出了桂枝汤,这种退热作用明显的药物。因此,中西医学本身就是相通的,根本没有优劣之分。

    最后,我要说的是,医学非常复杂,免疫学也是如此,决不可以在不了解确切知识的情况下,随意进行科普,以免诱导家长,而各位家长也应该学习一定的免疫学知识,使自己具有判断和评价能力,不轻易听信。发热虽然是儿科最常见的疾病,且决大多数都可以不药自愈,但其中机制非常复杂,及时正确的采取退热措施,是保证孩子安全的必要手段。因此,我认为,每位家长都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应对的措施,必要时应该去及时找医生进行治疗,且不可掉以轻心。而为了预防突发事件,带孩子出远门或者有什么事件(如打疫苗),都应该准备温度计和退热药。

    儿童的疾病发展迅速,症状复杂,一定要小心戒备,以防万一。

    北京大学免疫学系  王月丹  博士

    于学院路38号

    (我要说明,我一向对事不对人,举《中国青年报》没有任何针对性,如有冒犯,希望看在是为了保证孩子健康与安全的份上,敬请原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