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乡村社区营造
——以高雄县美浓镇为例
狄金华
美浓镇处于南台湾高雄县屏东平原东北角的边缘地带,形似坐蛙。美浓平原北临月光山、双峰山及灵山,南有荖浓溪,美浓河贯穿其中。美浓镇共有五万人口左右,其中客家人占了近百分之九十。
在缺少桥梁、道路通行的时代,美浓是非常闭塞的农村。由于地势闭塞,加之客家人的天性保守,客家文化完整地保存了二百六十多年。美浓拥有极具特色的客家博物馆、东门窑、美浓窑,以及南亚独一无二的黄蝶翠谷等等。
由于受整个台湾农业政策的影响,美浓社区的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从一九八0年初以来,烟草经济的大幅度衰退打破了美浓的封闭与独立(美浓传统的种植是以烟草为主);美浓经济开始依赖外部市场并愈渐受到都市商业文明的渗透与制约。台湾“以农养工”政策实施以后,美浓大量的农村青年因为农业生产的低收入而外流到都市及工业部门谋生。台湾出了经济重心由农业转为工业,社会价值观也随着经济结构而渐渐改变。农民对自身的价值开始否定。农村成为了“没有希望”的代名称,留守农村的青年也被贴上了“没出息”的标签,他们争取一切的机会脱离农业离开农村。
美浓反水库运动
一九九三年,台湾经济部水资会决定在美浓平原东北端的黄蝶翠谷兴建一座大型水库,以提供廉价的工业用水,藉以逃避高屏溪的污染防治问题。美浓水库用水将主要供应作滨南工业区工业用水,水库的兴建,将使美浓人成为财团与政客利益分赃的牺牲品。
美浓水库位于双溪,而双溪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生态型蝴蝶谷。美浓水库的兴建将淹没这座珍贵的生态型蝴蝶谷,这不仅违反了世界环保潮流,而且也将使本地失去一个珍贵的生态资源。将溪流生态改建为人工湖泊,对生态也会产生严重的影响。
由相关组织的资料显示,美浓水库计划区域内共计有五条断层通过,水库坝址的预定地——双溪的土质松散,根本无法承受盖水库的巨大压力。如果政府未正视这个问题的存在而执意要求兴建美浓水库的话,将会威胁到全镇五万人的生命财产。
在毁乡灭族的危机意识催破下,美浓镇迅速集结成立了一支反水库的行动队伍。队伍主要包括农民和回乡的知识分子,他们通过成立美浓反水库大联盟、组织自己的乐队歌唱反水库事宜、召开建设水库案听证会、向政府请愿和集体签名抗议等方式反对美浓水库的建设,他们的努力最终迫使政府当局妥协。
美浓的社区营造
1、 社区组织的营造
美浓反水库的过程中,反水库的组织——“第七小组工作站”——在结合当地农民、返乡青年、艺术家、教师、各党派政治人物及相关民间团体之后,正式成立了“美浓爱乡协进会”,这也标志着美浓社区营造新的切入方法与可能。
美浓爱乡协进会成立之后,一方面,积极扮演中介者的角色,将进步的水资源经营理念,透过专题演讲、社区说明会及文字论述的方式,传送给地方民众,使其了解反水库运动并非基于自私心理,而是基于台湾水资源永续利用的宏观视野;另一方面,以社会科学的研究作为基础,美浓爱乡协进会致力阐述美浓客家文化的构成质素及其形成的历史与社会过程;再一方面,以新的社会认同与人际关系连结原则为媒介,促成美浓公众论坛之形成,且通过后续的组织工作,使新形成的共识与集结的社会关系来解决压迫众人之事。
美浓爱乡协进会的活动对于美浓“后生”(即青年)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一群读大学的美浓子弟受到爱乡协进会的影响之后,基于对家乡的热爱以及维护客家文化的热心,在一九九七年成立了“美浓后生会”。美浓后生会成立之后,成员除了在寒暑假参与活动之外,也在学期中分区聚会交流,彼此联系感情。协会还联同老师们及爱乡协进会一起带领美浓后生们参与社会运动、读书会、社区营造、田野调查、美浓解说活动、成长营、美浓当地的活动筹备等等。当这些美浓后生会的成员从高校毕业以后,就又积极争取回到家乡,或是从事教职返乡任教,或是加入社区工作队伍(如美浓爱乡协进会、旗美社区大学等第)之中,继续实践为家乡奉献的理想。
2、 社区文化的营造
美浓是台湾一个典型了客家庄,其全镇有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是客家人。客家先祖早年冒险渡海而来,以勤苦耐劳的精神,在穷乡僻壤建立安身立命的家园,以团结互助的精神,巩固辛苦建立的家园。先民们的打拼,使客家族群在台湾得以延续至今,并为客家族群建立勤俭、团结的美名。现在,在强势文化的吞噬下,新一代的客家人已多不会说母语,更无法认同自己的文化,客家人已逐步走向“消失的族群”的命运。
美浓爱乡协进会最初是美浓镇的镇民基于保护全镇生命和文化,抗议美浓水库的兴建而主动发起的组织,后来在抗争政府建设水库的错误决策的同时,它也不忘从事文化建设工作,使美浓成为客家文化大镇。
在反水库运动中,由美浓爱乡协进会推动成立了“交工乐队”。这支民众乐队是以美浓当地传统音乐为基础,使用锣、鼓、唢吶、月琴等传统乐器结合现代音乐手法创造反应现实社会的客家新民谣。美浓乡亲们自己出钱出力,将“反美浓水库专辑”——“我等就来唱山歌”——出版了。
美浓爱乡协进会在面对客家文化日益边缘化局面时,以多种形式(音乐、美术、文学、记录片、陶艺等)发出声音,来提高客家认同。同时,爱乡协进会还积极组织地方教师编辑美浓地方史、客家语与生态教材,让中学小学学生学习讨论、教他们学习客家语,举办农民讲座,增加农民知识,编辑地方区报,凝聚社区力量,推动社区文化的创新。
除了保存发扬传统的客家文化之外,美浓还积极推动新地方意识的形成。就在台湾经济部水资会试图在美浓兴建水库的消息传出以后,一群具有社会科学知识背景与社会运动组织经验的镇籍年轻人借学术研究之便回到美浓,他们将关于美浓的社会人类学知识透过文化活动、讲座及报纸专栏回馈给家乡,使地方人可以站在较客观的立场关照自身而不陷入制约性的社会关系漩涡中。他们还邀请各大学的客家社学生参与田野调查及活动策划。
作为美浓一份子的文化人,他们对当前社会下日益残破的家乡也总觉得有一份责任,并以自己的方式着手社区文化的营造工作。美浓籍画家曾文忠、李登华等不断画出家乡美景;陶艺家朱邦雄以“美浓窑”创造出家乡的新文化;社区报《月光山》《美浓周刊》等提出许多进步的观念影响着社区民众,还凝聚了出外工作的各地同乡的乡心。
3、 社区成员价值观的营造
台湾的农业在近三十年先后经历了工业化和都市化的两大冲击,农业人口不断地被都市迷幻的诱惑以及城市大量的就业机会所吸引出去。美浓也不例外,大部分的农家子弟不再从事农业,或外流都市、国外,或留在家乡从事其他行业,实际从事农业的人口比例可能不及百分之五了,而这些留守在农村的青年也被贴上了“没出息”的标签,这就严重地造成了农民价值的自我否定。重塑农民的价值观对于美浓社区的发展来说是极为重要的。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旗美社区大学建立了。社区大学存在的意义就在于“肯定农业的价值,并积极的保存农村中既有价值中好的部分,并加以新的诠释与再生”。
旗美社区大学定位于“在农村的行动型社区大学”、“农村型社区大学”,认为重现传统价值并不是要一成不变,或是把整个农村“标本化”,而是希望引入更多新的活化观念和技术,让农村也随着时代前进,但不是以放弃自己的个性加入都市的行列,而是以足够的信心与丰富的生命力,在社会生活中找回自己的角色。
“等待政策,不如凝聚力量影响政策”。这正是旗美社区大学所积极进行的工作。他们通过一门门的课程(包括生活艺能性课程和社团性课程)不断地卷入到农村社区,并以讨论会式的公共论坛,逐步地滴入新的思潮,再加上强调相互支援的农村既有价值,慢慢酝酿,温温发酵,美浓社区开始渐渐地活跃起来。这样也卷入了更多的美浓年轻人,使他们从都市返回农村,加入到农村的建设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