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难以预料的2011年


  中国的汽车市场的走势是比较难预测的,2008年比预想的糟糕、2009年比预期的好、2010年形式好得想不到,2011年呢?不确定的因素可能超过了业内的预期。处于消费转型期和行业产能扩张期的中国车市,受到了外界影响因素却越来越多了,比如北京的限购限车、油价的上涨、异日拥堵和恶化的城市交通、还有不久前的日本311大地震。许多意料之外的因素,正在让2011年的中国汽车市场变成“史上最复杂、最难以预料、最捉摸不定的一年”。

  从去年年底开始,车市的“利空”便越来越多,北京的“限购、限车、摇号”政策更是给全国做了一个坏榜样。近日有媒体甚至透露,十二五期间国内1000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都要逐步采取限车政策。目前,如果算上常住外来人口的话,国内超过1000万人口的城市大约有15个(含农村户籍人口),本次人口普查结束后,预计还将有南京、郑州、济南和沈阳四个城市入围。这些城市目前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交通拥堵问题,以北京最为严重。如果在十二五期间,这些城市都采取了一定程度的限车措施,对于国内汽车制造商而言,这些城市对中低档汽车的需求量将会出现一定幅度的减少。由于购车、用车成本的增加,首次购车人群在这些城市的增幅可能会放缓,在一些特大型城市中,首次购车人群占购车者的比重会进一步减少。

  油价的上涨预期也在今年变得愈发强烈。近三个月来,国内已经两次调高了成品油价格,预计今年还将有数次油价调高。油价上涨预期明显,这也将会对新车的消费需求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用车成本的增加和行车环境的逐渐恶化,将抑制一部分潜在消费者的购车需求,随着油价的上涨,这一效应也会更加明显,在一些三四线城市市场,油价持续上涨对消费者购车欲望的打击会比一二线城市更加明显。

  用车综合成本的增加也将会对国内汽车市场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部分一线城市可能会进一步调高市区内停车费收费标准;由于限购、限行等措施,推高了消费者的购车成本,比如北京的摇号政策和上海近几个月来“越拍越贵”的沪牌;小区停车位的紧张,会迫使一部分消费者付出更大的代价购买或租用车位;越来越拥堵的高峰期市区交通,也增加了用车者的油费开支,这些都是用车综合成本增加的主要原因,这些因素会在未来两三年内变得愈发明显,这也将会对潜在购车者产生不小的影响。

  3.11日本地震及海啸也将会给国内汽车制造业带来一定的影响。目前短期影响已经开始在部分日系整车制造商和其它零部件企业中体现。实际上,短期内受影响的远不止日系车企,比如受地震限电影响,日本著名的变速器制造商爱信只能维持每天两班的生产,这将导致包括大众在内的国内不少合资整车企业自动变速箱供货紧张。中长期看,如果日本震后核电站泄漏问题得不到及时处理、岛内依旧限电、运输和物流无法恢复震前水平的话,将会对今年中国汽车制造业产生较大的影响。

  目前公众对辐射问题的过度敏感和关注,也将影响到国内汽车制造业从日本进口零部件的物流和报关过程。近日新闻报道震后日本第一箱海产品进入宁波港,集装箱和内部货品都要接受核辐射检查,这也将增加涉及日本的进口零部件货品的报关成本和供货周期。厂商必须重视这些潜在的问题,早做准备,合理安排生产和供货周期。同时应尽快开发其它替代供应商,以减少近期对日本进口零部件的依赖程度。

  由于部分零部件可能会从四月中旬起缺货,国内不少汽车制造商都在寻找应急方案,比如调整生产安排,尽量多生产国内配套齐全、进口零部件依赖度较低的车型;寻找第二供应商,或临时降低采购标准,加快第二供应商的认可进度;降低目前的日产量,延长库存零部件的可生产时间;本次311地震,也将全球汽车制造业中的一些薄弱环节暴露无遗,全球汽车产业链的相互依赖性过高,尤其是对日本的一些精密电子配件、泵、伐等小零件的依赖度较高,导致全球汽车制造业都受到了本次311地震的拖累。

  消费结构的变化和“合资自主”车型的不断涌现,可能会进一步挤压国内自主品牌的生存空间和市场份额。不过,自主品牌内部也将出现两极分化的情况,一些背靠大树的合资企业中资方旗下的自主品牌可能会获得更好的成长空间,而部分草根自主品牌由于产品线过长、品牌定位过低、前期口碑过差等影响,可能会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更加不利,甚至被市场所淘汰。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也会让市场中成长出一些逐渐强大的自主品牌,这些品牌的产品,未来可能会逐渐缩小和国际大厂之间的差距。

  尽管上述“利空”较多,但作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笔者认为2011年国内汽车市场的需求依旧旺盛,尽管全年销量很难出现同比增长,但这并不意味着今年国内新车消费市场没有机会和增长点。

  消费结构的变化将是2011年国内车市的一个特点。国内一二线城市将逐步进入以换车消费为主,首次购车为辅的新车消费市场格局。这也意味着未来三到五年内,国内一线城市的中高档汽车、个性化产品和能够满足家庭第二辆车需求的产品将更受市场关注。比如中高档轿车、紧凑型SUV、家用MPV、个性化进口车产品等产品在一二线城市的市场需求将有进一步的提升;传统的紧凑型轿车的消费者则主要为首次购车人群;小型车的消费群体将进一步年轻化且市场占有率可能进一步降低;主流汽车制造商应关注一线市场的这一消费趋势的变化,及时调整经销商布局和产品配置,以便满足市场变化所带来的新需求。

  中西部地区和二三线城市依旧是未来几年国内新车市场的主要增长点。2008年我国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有119个,全国城市数量有700余座,这些城市中,私车普及率相对较低的城市还有很多。但目前在40余座人口超过200万的城市中,高峰期道路拥堵现象已经较为普遍,这也意味着未来几年内,这些人口在200万以上的大城市的新车消费群体也将发生不小的变化。相比之下,收入水平逐渐步入汽车普及阶段的中西部地区二三线城市的市场潜力值得关注,无论是对合资品牌、还是合资自主品牌而言,这些市场都是尚未好好开发的蓝海市场。

  “80后”逐渐成购车主力,“90后”逐渐步入购车年龄,也是未来几年国内新车消费市场的一个看点。对目前所占比例较低的汽车信贷业务而言,80后和90后更易于接受汽车信贷消费。同时,这部分年轻购车者的品牌忠诚度相对较高,对品牌形象、产品的个性化等较为关注,厂商应针对这一消费群体推出一些合适的产品和购车信贷方案,同时应在这一购车群体中,加强互动性沟通和通过网络社交、微博等形式强化客户粘性。由于品牌忠诚度较高,这些消费者未来在换车时,也是其品牌中高端车型的潜在购买人群。

  将在4月中旬开幕的上海车展对今年上半年车市也有一定的“提振作用”。不少厂商会在今年上海车展期间推出新车型,这些新车型多数会在今年年内上市,目前新车依旧是促进消费的一个重要手段,新车型的推出也会刺激一定的市场需求;同时,新上市车型的热销,也会给厂商带来更好的收益。目前北京摇号中签者多数在观望,市场新车型集中上市,可能会促使一部分中签者购车,这也将缓解北京自摇号政策推出以来的新车市场压力。

  济仁小评:2011年可能是中国车市最复杂、最难以预料的一年,目前,谁也说不清楚今年下半年的新车销售走势。厂商对下半年的市场预期普遍较为保守,同时针对短期的市场需求,保持着较为灵活的生产安排,一旦终端市场需求增长减缓或降低,厂商也会及时调整其生产安排,今年前三个月,多数经销商已经进入了库存增长期,这对于即将到来的传统淡季而言,意味着更大的市场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