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3”首席科学家七成带“长”


  最近,媒体刊登一些学者的文章反映,在2010年11月底科技部公布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通称973计划)2011年启动的172个项目前两年预算安排和2009年立项的107个项目后3年预算安排中,总共279人的名单里现任行政领导近210人,包括高校校长、各学院院长,科研机构所长,公司副总裁、总经理、总工程师等,占总人数的近75%。其中,还有一些专家为单位现任法人代表。名单中正在担任或刚刚卸任重点高校校长或副校长的专家有27位,占总人数的比例超过9.7%。有学者算了一笔细账,剔除官员和海归,剩下的本土培养和成长的专家不到30人,占总人数不足10%。这就意味着,“本土成长,又不带‘长’的教授,很难拿到大项目。”该学者认为,“如果不当官就难以拿到项目,必然会伤害那些一心想做学问的教授的心。”

  973计划旨在解决国家战略需求中的重大科学问题,以及对人类认识世界将会起到重要作用的科学前沿问题。按照规定,973计划实行的是首席科学家负责制,首席科学家应将主要精力投入项目工作。一般理解,需保证70%以上的时间。但实际上,科学家一旦被压上领导职务,管理和开会就将占据大量时间,几乎不可能保证70%的时间用于科研。同时,有不少973首席科学家同时还是其他大科研项目的主持者,精力就更不济了。2010年8月《人民日报》的一篇报道称,一位从美国归来的首席科学家坦陈:“我粗略算了一下,一年当中,大约1/3的时间用来申请项目,1/3的时间处理各种杂事;真正用在科研上的时间,有1/3就不错了。”

  “官员们成首席了,真正的学者就难有机会”

  2010年“两会”期间,九三学社中央向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提交的《关于减少行政化倾向,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的建议》的提案中,也举了这样的例子:在2009年新增选的院士名单中,中国科学院新增的35名院士,八成是高校或研究机构的现任管理人员;中国工程院新增的48名院士,85%以上是现任官员;工程院60岁以下新当选的院士,都是带“长”的人物。

  当然,也有一种声音认为,中国的现实是“学而优则仕”,那么,“仕而优则学”也无可厚非。但有学者表示反对:“我们的官员不是孙悟空、不是阿童木,他们都是凡夫俗子,精力有限,做了行政工作,再去做科研,特别是还要承担国家重大课题,这是对国家不负责任的表现,也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表现。”“研究人员专职做行政后,只能算业余科学家。”

  应当在各种科研计划中限制官员比例

  一些专家学者建议:“国家应该出台去行政化的相关法规,限制官员们申报课题,各种科研计划中官员所占比例应有明确规定,专职行政人员不得承担和主持国家课题。”

注:本文作于2011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