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伦理崩塌是瘦肉精事件的根源


     

企业伦理崩塌是瘦肉精事件的根源

 

    随着央视在“3·15”晚会上曝光河南双汇集团的瘦肉精事件,这家企业已经如人们所期待的那样陷入了灭顶之灾,由于双汇还是一家披上了“绩优”外衣的上市公司,其上市股票已经停牌,重仓持有的一众基金陷入困局,大量中小投资者也面临重大损失。可以预料,即使双汇最终的结局不像前几年因三聚氰胺事件而倒闭的三鹿那样,这一起新发生事件的震荡,其影响力也将远远超过三聚氰胺事件。

    现代化的企业生产使人类的食品需求开始改变了传统的农耕依赖,而食品添加剂的发明在使人类的食品解决裹腹需求以后,有了增加美味和保鲜的可能性,同时促使食品工业取得了飞跃发展。以瘦肉精来说,它的发明是在人类对摄入过多肥猪肉产生厌倦以后顺势而出现的,它在上世纪80年代被美国科学家发明以后,很快便进入了已经开放的中国,一度成为猪饲料中的推荐产品。但是,出乎人们意料的是,它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远远超过了肥肉的危害,人类为了享受瘦肉的美味而必须付出健康的代价。因此,早在2002年2月,农业部在其会同卫生部和国家药监局出台的《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用水中使用的药品品种目录》中,就已将瘦肉精列为禁用品。

    双汇在国内肉食品市场上占有很大份额,企业利润也因此而长年处于“丰收”状态。但是,今天来看,它的这种市场地位却是建立在违反社会伦理的基础上所取得的。社会伦理是构建人类社会的基本准则,它不仅是每一个作为个体的社会成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也是企业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企业的目的是赚取利润,但如果超越了社会伦理的约束,企业即使赚到了钱,也构成了对社会的破坏,企业虽然一时取得了看上去很壮观的利益,但社会伦理终将发挥作用,从而对破坏社会伦理的企业构成毁灭性的打击。这在中外企业发展史上已经有无数的例证。远的不说,即以前几年垮台的三鹿来说,它在牛奶中放肆地添加三聚氰胺,成为当地的一个高盈利企业,得逞于一时,但一旦东窗事发,也就是企业的末日来临了。

    令人感到痛心的是,中国企业已经有了包括三鹿在内的一系列前车之鉴,但现在又出现了双汇的恶性事件,不知道以后还会冒出什么样的类似企业。这说明,前几年打击三鹿虽然开展得声势浩大,但企业并没有对三鹿抛弃企业伦理所造成的危害给予足够的重视。一些食品企业只是就事论事,放弃了在牛奶中添加三聚氰胺的“爱好”,但却没有放弃对众多损害人类健康的食品添加剂的“爱好”。这正是企业伦理崩塌的一种表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有了令世人瞩目的发展,包括国有、民营、外资等性质的企业也迅速增加,但是,企业伦理的构建却长期被忽视。地方政府为了拉升GDP的需要,对能够给地方带来巨额利税的企业偏爱有加,而对其生产经营上的约束却失于空白,甚至成为企业违法乱纪的“保护伞”。无论是当年的三鹿还是今天的双汇,其背后都有地方政府保护的影子,而双汇由于其是上市公司,还得益于资本市场的机制,它以非法经营的手段赚取高额利润,把自己装扮成一个“绩优公司”,又不断地从资本市场融资,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的“食物链”。

    瘦肉精事件的发生,证明丧失伦理的企业,会给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造成多么严重的破坏。虽然对双汇的最后处理还有待时日,但它已经给我们这个社会敲响了警钟,现在是到了重塑企业伦理的时候了。今天,我国正在进行经济结构的艰难转型,其中不应忽视的便是企业伦理的构建。企业当然要讲创利,作为上市公司还要给投资者好的回报,但是,现代企业已经不再是一个唯利是图的“摇钱机器”,而是必须做到与社会友好相处。因此,对于这一起发生于双汇的瘦肉精事件,我们不能像对待三鹿那样就事论事,以为严厉地处理一个企业就完事了,而是应该以此作为契机,将重塑企业伦理提上议事日程,从机制上保证每一个企业能够以恭敬的态度对待社会,以高度负责任的态度对待消费者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