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遗梦自主汽车牵系中国强国梦


 

 

一九四九年,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我们中华民族曾经是一个傲视世界的大国。汉唐盛世、明元疆域南北纵横跨越欧亚东至南沙群岛,周边诸多臣国来朝觐见。“丝绸之路”远通西域惠及千里之外,郑和“六下西洋”广泛传播中华汉民族文明,尽显“中华帝国”之霸气。历史上的中国自认为是“煌煌天朝”,大国气派威严天下不言而喻。

      近代以来,满人统治中国,野蛮战胜文明,百年闭关自守、固步自封,国势日衰。终于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的轰击下,中国国门轰然坍塌而土崩瓦解。紧靠接着“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一场又一场令国人颜面尽失的国耻战争,留下的是一个又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曾经让世界尊敬、瞩目甚至惧怕的泱泱大国,居然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状态。甚至连弹丸小国日本也悍然发动侵华战争,使中华民族面临前所未有的亡国灭种的巨大危险之中,亿万民众成了亡国奴隶,这种结果情何以堪?

      孙中山先生发动的“辛亥革命”,虽然被推翻了封建王朝,然而帝国主义势力却并没有退出中国,帝国主义势力扶植的各种代表人物,在中国乱哄哄的政治舞台上各路乱世枭雄你方唱罢我登场,中国又陷入周而复始的军阀混战,所谓的“共和国”不过是各类野心家争名逐利的场所。一百多世纪以来,在中国纷乱的政治斗争的相互残杀中,中国人民开始背负沉重的“三座大山”,中国依然处在贫穷、落后和黑暗之中。

      百年屈辱,百年奋斗,前赴后继的中国仁人志士,抛头颅洒鲜血,为的就是中国要独立、中国要富裕、中国要强大。这种大国遗梦,是发端于每一位炎黄子孙的血液中,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驱使,是世界潮流浩浩荡荡的激励,是重振“汉唐雄风”的愿望使然。中华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百年中国追求“大国梦”的终极目标!!

      上世纪初,我们的先辈从昏睡中醒来,开始了追赶世界的征程。西方国家在感叹中国这只“睡狮”已经醒来的同时,面对未来的20世纪,先贤们满怀憧憬,充满了梦想。他们在呼唤“三民主义”,臆想“大同世界”的同时,还设计了未来的铁路纵横交错、钢厂林立、港口和大坝遍及江海河流。

       中国民族实业的第一个高潮直接肇源于中日甲午战争,第二次高潮肇源于清政府与美国签订虐待华工合约。此后,无论是“二十一条”,还是“七七事变”,无论是解放前反剥削、反压榨,还是解放后新中国的反封锁,都激发了一轮又一轮的爱国主义浪潮。民众筹办民企,抵制外货,自保利权,为民族实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和生长条件。凭此坚强不屈精神,中国的民族实业屡仆屡起,上演了一出出壮烈卓越、荡气回肠的历史悲剧。

       在近代中国工业史上,一个残酷的现实是,民族实业的经济状况总是与外国资本的状况此消彼长。与此相对应,中国企业的死亡率世所罕见。外国资本总是企图把新起的中国实业扼杀在摇篮里,而独享市场。在20世纪的上半叶,中国人并没有找到自强的社会制度保障。在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民族实业摆脱不了对外国势力的依赖性,因而这种“自强”注定是可悲的、跛足的,国耻深焉。

       上世纪中叶,当那个年代满大街跑的都是自行车的国家,如今则一跃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生产与消费国。中国似乎是在一夜之间,创造的世界汽车工业发展史无前例的奇迹而令世界瞩目,中国汽车的“百年遗梦”,历经百年追求和奋斗,“大国梦”已经成为现实,但要真正实现跻身世界汽车一流的强国的光荣与梦想,或许还要再经过十年或三十年的努力拼搏才能实现第二大的梦想。

      1949年后,中国人结束了八年抗战四年内战后,又重新续起了强国梦。伟人巨人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90周年时说:“再过45年,就是2001年,也就是进到21世纪的时候,中国的面目更要大变。中国将变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先贤曾经的梦想今天成为或正在成为现实。中华民族也犹如东方巨人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当张謇、郑和们看见中国的纺织品、机床车拉船载打入美国、进入欧洲;当张之洞们看见中国的钢铁上百亿吨、宇宙飞船上天嫦娥揽月;当孙中山们看见中国的铁路纵横、港口通达、水坝雄伟、高铁飞驰、氢弹中子弹似天女散花……他们当会饮笑九泉!相隔一夜,新世纪的大门将会豁然敞开。此时我们与先贤们的目光猝然相接。强国梦激荡中国百年,21世纪中国人的梦想是什么? 那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什么时候能坐上我们自己制造的小汽车?”1958年2月13日,毛泽东同志在一汽参观视察时说。为了实现毛泽东“中国人坐中国车”这一梦想,5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汽车人艰苦奋斗、艰苦备尝、艰苦创业百折不挠。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间,中国汽车工业历经艰辛,缓慢前行。入世和改革开放大潮的到来,让古老的中国焕发出新的生机,也给中国汽车工业快速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上世纪80年代,我们的发展策略是招商引资、合资合作,目的是把国内的优势资源――广阔的市场和廉价的资源,与国际上的优势资源――先进的技术和充裕的资本,两者结合起来。这种模式当时虽促进了国内汽车业的快速发展,但问题是核心技术和品牌都掌握在外方手里。既没有研发能力,又没有产品开发能力,仅仅是国外品牌汽车的生产车间。汽车离中国人很近,但中国汽车却依然离中国人却很远,轿车依旧还没走下高高在上的神坛。

      上世纪90年代,中国式特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加快了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洪流,也加快了中国人自己制造汽车的资金、技术、人才的积累过程。尤其是在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自主品牌汽车非但没有全军覆没,反而乘着“入世”的东风,进入了大发展的黄金时期。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面积第三大的国家,从建立第一个合资企业开始,中国既成为世界汽车品牌最好的展示窗口,而且也诞生了像奇瑞、吉利、比亚迪这样知名民族品牌。奇瑞、吉利、比亚迪、长城汽车已经跻身国内前二十大轿车厂家行列。面对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面对巨大的市场潜力,面对空前激烈的竞争态势,中国的自主品牌汽车正争先恐后,抢占战略制高点。为了尽快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国内自主品牌企业正在加快速度,迎头赶上。

      中国民族自主品牌汽车的标志——奇瑞汽车公司董事长尹同跃说:“自主品牌汽车没有问世之前,国内销售的合资品牌汽车价格普遍很高。自主品牌汽车的大量出现,把国产轿车的价格整体拉了下来,中国百姓家庭才能飞速迈入‘汽车时代’。奇瑞每年的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10%以上,比例超过了许多跨国汽车公司。”随着品质的迅速提升,物美价廉的自主品牌汽车开始赢得国内消费者的信任。奇瑞的发展,是50年中国汽车行业发展的结果,也是改革开放25年来的结果。

      为发展自主品牌,东风汽车成立了专门的东风乘用车公司。根据东风乘用车公司今年制定的“5510”规划,下一个5年,要把“风神”打造成国内最好的自主品牌,销量达30万辆;第二个5年,要打造中国一流汽车品牌,销量达到相当规模;接下来10年,要使品牌达到国际水平,销量接近世界主流车企。

      长安汽车第一个在国内建立起设计样车试制基地,第一个在欧洲建立起汽车开发中心,第一个实现全球24小时同步开发,实现了从单一平台向微型客车、微型轿车、普通级轿车、中级轿车、中小排量发动机多个平台同步开发的转变,从过去向别人索要产品实现了向集团成员输出产品,再到向国外输出技术的转变。

      综观世界汽车版图,事实上就是世界大国版图。决定一辆汽车总体性能的是它的发动机系统而不是外壳装饰;标志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是它的产业制造能力和技术研发水平。在以前,这标志的是工业化能力;在当代则是信息化程度。对于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来说,靠房地产拉动经济增长数个百分点,也没有靠汽车产业拉动经济增长1个百分点更有现实意义。

      去年,我国虽汽车产销再次蝉联世界第一汽车消费大国,但中国距离汽车强国依旧遥远,尤其是在国际化的道路上,与我国汽车产销大国的地位仍然相差悬殊。虽是全球汽车消费大国,汽车制造大国,但是这两项撑不起中国是汽车大国这个命题。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汽车工业一直缺少核心技术,缺技术的背后是缺人才,缺人才的背后是缺少对技术创新的保护机制。作为汽车产业制造大国,我们更多的是为外资提供了工人、厂房和生产线,或我们造不出自有品牌的全球主流汽车;作为消费大国,我们消费的更多的是国外汽车品牌,跨国公司凭借核心技术坐拥了中国1360万辆汽车市场的大部分。

      中国本自主品牌汽车,只占市场份额的三成左右,国人由于爱国的热情不高,不买中国车成为中国消费市场的畸形现状。与此同时,中国自主品牌车在国际上缺少话语权,根本没有叫板美日欧的高级品牌汽车。再由于中国低价汽车缺乏实力,欧美市场一直是中国汽车无法占领的领域,只能依靠廉价出口到其他国家。

      当前,作为我国支柱产业的汽车工业存在不掌握核心技术,即“空心化”问题,这不仅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还将严重危及国家经济、军事和信息的安全。由于支柱产业“空心化”,中国已经为汽车、电器制造业送去了数不清的专利费。中国已经给欧美日韩送去了天文数字的技术转让费。中国汽车工业及市场现状是,国外技术、中国资源、中国制造、中国消费。中国汽车在研发能力、制造水平上,与世界一流车企依然差距甚大。中国还没有一个国际驰名汽车品牌,中国汽车主要是自产自销,国际市场份额微乎其微,大量汽车核心技术和新技术尚未掌握,我们还没有在世界上拿出一款叫得响的属于自己的“国民车”。缺核心技术是自主品牌的短腿,使中国这个汽车大国始终徘徊在汽车强国的门外。

      昨天和今天的“市场换技术”政策结果从现在来看,虽然给中国汽车产业带来了基础性的转变,包括产业工人的培养、基础配套体系的完善、以及研发力量的初步积蓄等等。但与世界范围内地汽车生产厂家相比,中国汽车市场成为了最没有技术含量的市场,合资车企的中方官僚以技术积累的时间短为由进行回避,从而拱手将市场让与世界各大汽车公司,赚得是相当微薄辛苦钱,外资却夺走了巨额的利润;声称要拿市场换技术,痛失市场的同时却仍被外方牢牢掌控制造工艺和技术;自主品牌大都走低端路线,合资品牌则垄断了高、中档轿车部分;民族企业、民族品牌只能在夹缝中艰难生存,却还是逃脱不出模仿克隆的命运。拉美国家之所以汽车工业空心化,这与他们的经济和技术命脉几乎被欧美强国垄断有关。我国汽车在产业创新竞争力中非常非常低,国际竞争能力不强,自主开发、自主创新的能力不高。另外,不论是国企还是民企规模都比较小,产品结构、组织结构不合理,还没有出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汽车跨国企业,出口规模比较小,质量和效益也不太高,这都不是汽车强国的表现。

      所以要走向汽车强国,必须要解决汽车产业技术创新问题,中国需要更多的全球性的核心的技术,并且应该拥有真正的全球性汽车品牌。要想实现汽车强国梦,必须构建好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必须重视对知识产权和技术成果的保护,知识产权要转化为股权,技术成果才能更好地实现产业化。只有通过制度改革,快速聚集起国际高端研发人才,加速内生人才的培养,发挥组织的效率,支撑技术创新源源不断展开,推动中国汽车产业由大到强的转变。

      “欲得天助,必先自强”。中国汽车工业要发展自主品牌,通过自主品牌实现自主开发,再由自主开发到自主创新,锻炼队伍,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构建好自主创新的动力机制。加强自主创新是建立创新型国家,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确立我国汽车工业在全球汽车工业中地位的需要,同时要制定中国汽车“走出去”国家战略,为“中国车”品牌营造产业政策环境。其终极目标是“中国技术、全球资源、全球制造,全球消费”,在全球叫响整体“中国车”品牌——实现汽车强国梦。

      自主创新分为三种形式,即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创新。但目前自主创新不论在政策、机制、技术上都还存在与其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国家尽快建立自主创新的评价机制、合作机制、成果应用机制和人才成长机制,加速推动中国由汽车产业大国向汽车产业强国的转变,利用外资提高了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水平。核心任务就是开发五个整车平台,发动机、变速箱、桥、汽车电子、车身五大总成平台来提升实现自主产品的市场竞争,整车的商品力、总成竞争力,技术创新力。

     去年汽车界在长春召开的一个重要会议上,一位中国汽车界资深的前辈指出:在技术全球化的今天,单纯的某个部件的技术,甚至是某个平台的技术,都不再构成一个整车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除了个别前沿技术外,好的技术、好的零部件产品花钱就可以买到。但要开发出一款高品质的车,并不是简单的将全球先进的技术资源进行拼凑,而是需要企业具备将车身、发动机、变速箱、电子系统和车桥等零部件系统完全匹配在一起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对全球众多先进的汽车资源进行有选择的利用,才能开发出一款真正具有国际水准的新车。然而,对于立志追赶国际汽车产业的中国汽车业,在原始创新上应非常慎重。毕竟,原始创新拼的是综合实力,拼的是人才,这些都是目前中国汽车业比较薄弱的领域与严峻的挑战。但在集成创新上,中国汽车企业却有可能迎来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