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去西四沙龙学习。马仙蕊老师讲了如何用道次第融贯儒释道医禅。从这里观到师父的功德。
师父的引导非善巧,非以个人的成长为所缘,而是能缘到一个团体,乃至中国佛教的整体。他提出每一个概念,都有很强的针对性,是要解决一类众生的共性的问题,常师父也是这样。如提出依师是因为当时学佛的人不讲师承,自作主张者太多,鱼龙混杂。学习道次第是因为当时没有佛教的完整次第,各宗各派的理论互相打架,让学者摸不着头脑。
师父提出“生命宗旨”是因为很多学佛的人没有目标,耽著小善,不顾大局,结果善业不能凝聚,效果微弱。现在师父请一些学者来龙泉寺讲座,是看到居士们的信心已经基本建立,而视野不够宽阔。
就我自己的学修来说,每一步都紧跟着师父走,不知不觉间就发现自己成长了很多,但同时会出现一些问题,而师父和法师似乎早已准备好了解决的方法,让我立刻找到下一个努力的目标。我刚入佛门的时候,师兄师姐就很强调依师,强调“有承担才有成长”,当时我的确对师兄师姐和法师非常恭敬,乃至完全放下自我去聆听师长的教诲,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是,把自己放得越低越好。当时常去龙泉寺打扫厕所。
这样自己的烦恼就少,常常会忆念法师和一直关心照顾我的熊雯师姐,几乎看不到他们的过失。每次见到乃至提其他们,我内心就会很感动。因为心存恭敬,内心非常宁静和光明。学佛到一年,身心状态刚刚稳定下来,祥兰师姐就邀我参加耕读社,作副社长,组织了很多活动。
在这一年(2008年)的开始,我就建立了生命宗旨,第一年学佛法靠的是对佛法和同行善友的信心,第二年在社团付出,靠的是“为利众生愿成佛”的生命宗旨。又因为常听说“有承担才有成长”,我非常高兴地参与其中,当副社长的一年,因为保持着内心的光明和力量,遇到到困难总会迎难而上,而且越困难越高兴。
这一年,积累了很多的为人处事的经验,看问题更深入和准确,内心也很充实,换句话说“积累到很多资粮”。而且由于在团体中承担,与师法友团队的缘分越来越深,得到贤庆法师一年的亲自指导。这一年中,我还是放下所有自己的爱好、自己的想法,完全跟着师长学。不过在这过程中,许多原来的想法发现是与事实不符的,有时会对佛法有怀疑,对自己走的道路有怀疑。贤庆法师离寺云游后,因为没有人请教,有几个月怀疑很多。后来是贤清法师和贤健法师指导我,贤清法师就破斥我“依师”过度的执著,说要“依法不依人”,说广论本身就很注重理性的抉择,又要我开拓视野,广泛地学习各宗各派乃至各种宗教哲学。当时我就有豁然开朗之感。
这时广论已学了一大半,再看各种宗教、哲学,都有似曾相识之感,仿佛都可以安插入道次第之中,成为一个生命成长历程的一部份。到今年秋天广论学完了,也学了许多起他学科的知识,基本都能融贯,非常欢喜。这一年,视野开拓了很多,靠的是道次第理论体系的建立。然而最近,我又常想自己这三年虽然学到不少东西,但都不是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去学,而是从一种为利众生的使命出发去学。这是不是也有不足之处呢?前天和贤清法师交流,法师就指出了我下一年的学修方向,说“生命宗旨”也不能执著,“菩提心”是觉悟,而慈悲只是它的一个前方便。法师要我多培养自己的兴趣,取消过强的目的性,自然而然地与万物交融共舞。
听了马老师的讲座,我才发现,三年下来,不知不觉之间,自己已掌握了打开无量法藏大门的钥匙。我高中时是完全凭自己的兴趣去学习,对每门学科都很有兴趣,学得很欢喜,但是没有完整道次第的教授,导致知行分离,学的东西也很片面很割裂。而道次第能帮我们把各种学说统摄起来,作用于一个生命和一群生命的提升。而生命宗旨是道次第的根本,没有为利一切众生的发心,无法领悟道次第的核心。要建立生命宗旨,首要的又是对师法友团队的信心。这样一看,自己学佛三年,没有走什么弯路,师长已为我安排好道路。
就居士团体整体的成长来看,也有它的次第,人越聚越多,素质越来越高,思想越来越开放、进取,而僧团和师长引导的方向也在不断变化,没有一个固定的,只不断解决问题,不断提升,每一步提升都是觉悟,都是接近在般若。个别人的修行可能会出现问题,而发现问题也正成为团体提升的契机。团体的发展要有明确的方向,这个方向是有形有象的,一定会有偏差,一定会不完美,也一定要出一些问题才能让大家自己意识到,去反省。师父当然知道这种偏差,但也只能随顺众生的根基,遇到问题后再讲下一个法,开示下一个方向,这样螺旋上升,否则,大众会觉得没有针对性,没有方向。个人修行中的偏差一方面是因为团体的发展本来不可能完全走中道,另一个原因则是自己的烦恼。紧跟团体,同时又多去体会师父的用心就不会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