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观众在打风口浪尖的利比亚酱油时,常喜欢给苦主卡扎菲上校冠以“铁腕”,“独裁”,“牢牢掌控”等等强硬形容词——因为上校先生在80年代干过不少惊世骇俗的事,在伦敦用外交牌照公开杀人,在柏林爆破过夜店,在地中海撞美国船,在洛克比炸过客机,其中任何一件放在今天这个反恐搭台经济唱戏的时代都足够出兵开战了。也只能是在风起云涌的80年代,美苏角力,各路豪杰在夹缝中星星之火地搞行动,以至于今天看来不可接受的事在当年居然一而再再二三地发生。
不过,时代在变化,上校也在改变着自己。近十年来,利比亚的核计划停了,洛克比赔了,当年出生入死给上校卖命安炸弹的特工也交出去坐牢了。上校只是偶尔在联合国发言的时候搞搞怪,在纽约扎个贝督因帐篷,不过这些都是政治人物专业形象的一部分,大家不难理解。
类似的的反差也许会让人觉得沧海桑田——可事实并非如此,撇开那些做了就跑不敢认帐的爆炸不算,作为一个以强悍面目示人的领袖,纵观历史,上校在夺取政权之后就没几件拿得出手的像样武功——文治方面也许还能争取一下,因为上校写过诗集,且出了中译本——这实在让人有“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感慨。
上校领导的利比亚军队有一个奇怪的体制——因为上校是从上校上的位,为免僭越,他们的军衔也就到上校为止了,以至于今天带头反对卡扎菲的军官头目也就是些上校上尉——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个魔咒,使得利比亚军队看上去就不像是一个有着合格中级军官的地方。若非如此,1987年的战争也不会输得那么凄惨了。
人类历史上有着各种方式命名的战争,87年初利比亚和乍得之间“丰田战争”无疑是其中一朵奇葩——利比亚的装甲旅被乍得人开着丰田皮卡打得落花流水,利比亚人死了700多,坦克炸毁近100台;乍得人只死了50,卡车损失个位数——如此战损比悬殊得让卡扎菲上校泪流满面——不知道去年丰田章男在美国转圈鞠躬道歉的时候,远在北非的上校先生心里是否别有一番滋味呢?
而这并不仅是唯一的一次惨败——在更早的1978年,乌干达和坦桑尼亚开打,驻在坦桑的一位外国军事顾问成了“阿拉伯的劳伦斯”深深卷入了这场战争。在他的训练和参谋之下,坦桑军一路打到了乌干达首都,还把邻国利比亚上校派来的3000多号援军抓了俘虏。
上校平素里不喜欢混阿拉伯,总想在非洲当个老大。所以虽然工作重心和英国那个劳伦斯不同,但在历史上确实存在过这么一位传奇的“北非的劳伦斯”。只可惜,从那次战争以后,非洲大陆如此之大,再也放不下此位“劳伦斯”一张平静的办公桌了。不管到了哪个国家,这个国家的邻国就有人去“劳伦斯”母国外交部blahblah:把这个人派到我们邻国是对我们国家安全的重大威胁,会影响我们两国关系和谐,为了我们和平,你们应该把他派到我们这里……最后的结果就是“劳伦斯”离开非洲大陆,到一个几乎永远不可能和陆上邻国爆发战争的国家去了。
悲伤的问题是,我忘记这位曾让上校泪流满面的“劳伦斯”的国籍了;不过很幸运,还有一点线索,那就是他的国籍大概和你们猜测得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