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想某企业家为其经营的企业制定了生产计划,企业采购部门根据生产计划购进原材料,企业生产部门如期生产出了产品,企业质检部门为产品颁发了出厂合格证书。如果这些产品投放到市场后销售情况很糟糕,谁该为产品的滞销负责呢?
我们恐怕不能将产品滞销的原因简单地归结为产品质量差。试想,这些产品难道不是按照计划采购、生产的吗?更何况这些产品是获得了产品合格证书出厂的真货呀。
其实,大学生的命运与这些产品的处境极为相似,大学生就业难早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那么,谁又该为根据国家计划招生、通过大学各科考试、拿到毕业证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埋单呢?
2009年我国有611万应届大学毕业生,2010年应届大学毕业生为630万,2011年应届大学毕业生更是达到660万,预计“十二五”期间,应届高校毕业生年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很多人,甚至是大学生自己,将大学毕业生数量多视为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其实,将毕业生数量多与大学生就业难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先有毕业生数量多,后有大学生就业难)视为逻辑上的因果关系(因为毕业生数量多,所以大学生就业难)是一种典型的后此谬误(The post hoc fallacy)。中国的大学毕业生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否则,我们又该怎么解释我国农民工总数高达2.42亿却在闹民工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