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产品必须有梦想的人来做


在知乎(zhihu.com)网上,有人在讨论新浪语音微博是不是一个好产品,能否做成一个好产品。这个讨论是一个半月以前开始的,当时王菲和李开复等微博热门用户,都开始了语音微博的尝试。

问题:新浪微博推出语音微博,实现语音的简单实时传播,单条微博附带的信息也更多了,会对微博产生什么影响?

1、李开复的回答如下:
声音和文字的差别:
声音可以带有情感,可以歌唱,可以是非语音。
文字可以快速扫描,马上知道是否想深读。语音必须线性听。
文字编辑方便。录语音必须一气呵成。

因此,如果只是把文字微博录成语音,那是没有价值的。

有价值的语音微博应该是那些文字无法描述的(就像是广播或voicemail合适的内容),例如:
非语音内容:唱歌、音乐、动物的声音。
语音可以加分的内容:相声、笑话、口技、朗诵。
录到的特殊内容(名人发怒、说错话)。
给不方便用文字的人用(座机、残疾人士)。

总体来说,不会太主流,但是也有一定的价值。我可以想象用语音微博来做唱歌比赛、讲笑话比赛等。

另外,现在的产品有些局限:
用手机来录制,成本太高。
语音微博,应该还是需要一句文字来描述,否则如何知道是否值得听?

创新工场资深投资经理黄继新的回答“我不看好这个应用。原因在于——”

黄继新写了几条理由,写得诚恳。

我个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产品好不好,不在于它最初的表现形式,而在于产品能否在有梦想的人手里,慢慢做好。

以苹果ipod为例,现在有了ipodtouch后,再来看最早的版本的ipod,简直不可忍受。但当时,ipod是革命性的,是苹果重生并跃居最有价值IT公司的关键产品。再来看浏览器,ie4.0之前的产品,几乎是不可用的代名词。但ie的出现,就是为了和Netscape竞争未来互联网的入口,微软不得不做出这么一款垃圾产品。但现在ie9已经在中途杀出的firefox和chrome等浏览器的压力下,做了太多的改进。同样,从windows3.2 到windows95再到windows7的变化,更是天翻地覆。

下面是我在知否上的回答,也许绝对了一些,但确实是我对互联网产品的理解:把产品设计这个工作,交会给有梦想的人去做。把产品这个神圣的东西,从最普通的用户那里挖掘出来。

1、产品设计不好,所以说模式不好的人很多
2、易用性不够,所以用了两下就放弃的人很多
3、模式要改变。不改变就是没价值的东西。
4、04年11月我和王吉鹏设计过一个明星粉丝互动微博的东西,就是没看清楚微博这种闲散信息的商业价值,所以没深入做出来。但实际上这个模式可以爆发,可以做。王吉鹏后来做了粉丝网(ifensi.com),但没做简短的微博的东西,而做了粉丝这一层,依然做出了一个娱乐网站。产品虽然歪了,但支撑了一个上千万关注粉丝的用户群。
5、06年1月,我设计过一个完整的微博的产品,通过百度贴吧+43things+flickr产生的思路,里面还包含一些本地信息的产品思路。但当时也在想,这个东西,做到100万人到头了,能有前途么?自己当时还在想blog的事情,所以也只是一个产品思路在那里,如果不做,它永远是个没用的东西。
6、语音微博的基础用户还有很多:手机用户数巨大,语音信息和留言服务需求大,有这两点就足够了。
7、语音微博要足够方便,要有很多使用和功能上的改变。否则确实没什么用。如黄继新在上面所做的判断。
8、互联网,最怕做产品还没开始就放弃,更怕做了一半再放弃。如果这样,就不会有QQ,不会有百度这样的公司,不会有skype等。我看过几个朋友,做icq本地化版,做搜索引擎,做语音im都比这三家公司早1年有余,但是都放弃了。我自己也做了不少东西,从创意的种子开始,就被自己给砍死了。
9、正如周鸿一说的,有想法没用,不去做,不去实现出来,等于零。
10、以上是说给还有互联网梦想的人听的。像我这种没有梦想的人,就不要再听这种扯淡言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