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王平委员“国家不要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的言论还在遭受各方评弹,由共青团广东省委联合北京大学等单位共同发起的“圆梦计划·北大100”项目已进入后期遴选阶段,广东省1715名新生代农民工走进考场,角逐面向广东全省遴选的100个符合相关条件的新生代产业工人名额,资助他们进行为期2.5年~5年的本科学历教育。此项活动给了新生代产业工人一个学习平台,可以说是政府为农民工办的一件大好事。然而,农民工更需要的是用以谋生的一技之长,因此,团省委与本地一些技能学校合作,可能比送农民工上北大更实在些。
农民工作为国民并且是重要建设者,完全有权利入读公办大学,为什么仅仅100个农民工上北大,还需要经过层层面试,仿佛上大学不是他们的应有权利,要得到北大的“慷慨”接纳,才有机会“入龙门”。当然,在当前中国的现实条件下,仍然是“先让一部分人怎样,再带动另一部分人怎样”,因此,资源上的配置无法或者根本不去合理分配,导致进入名校甚至所有大学的待遇只供一部分人群享受,农民工被视为社会的底层民众,没有条件也没有资格上北大。但是,如我之前所言,如果确实是希望农民工学到比较专业的知识、提高素养,又何必非北大不可?
要知道,对于农民工的自身知识基础,进入北大学习理论课程是有相当难度的。需要意识到的是,行行都可出状元,上北大抑或上大学并不是成才的唯一途径。只要有合适的课程,就算只是简陋的培训班,都可以达到让农民工提升素质的根本目的。比如政府和社会力量、慈善团体等,能够为农民工办专业大学,课程设计与农民工所从事的工种相结合,并在理论课程中融入实际操作,既教会农民工作为一个新生代群体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也教会他们谋生的技能,这对维持社会稳定及产业发展,都有深刻的长远意义。社会需要的永远是与需求对口的人才,而这恰恰也是我们的教育一直忽略的。希望“农民工上北大”成为一个好的开始,不停留于送他们“上北大”,而是促使各级政府协力,为农民工提供技能职业培训的更通畅便捷渠道,倘能如此,则“上北大”这个秀做得就确实有意义了。
(文章发表于2011.3.23《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