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震面前一蹲一站警示了啥?


强震面前一蹲一站警示了啥?
 
在地震来临前,10秒钟就可供疏散避难?这是日本强震时,正在东北大学的台湾学者团,印象最深的一件事。(14日凤凰网)
10秒内的强震倒计时播报,10秒内处震不惊的娴熟指挥,10秒内临震不乱的疏散,9级大地震带来的灾难让人揪心,但日本国民应对震灾的那份沉稳、有序却让人不能不叹服。
亲历日本地震的台湾学术团成员讲的那个细节尤为让人震撼、令人警醒:“地震发生时,看到日本人早已蹲下,只有台湾人全部站着,然后因为摇啊摇的站不稳”,显然,这不但折射出强烈的防灾意识,而且体现出熟练的抗灾技能。
一蹲一站,看似简单的行为差别,却凸显出应对自然灾难素质上的强烈反差,这种反差无疑决定着个人生存机会的多少,也决定着整个地震损失的大小,而这样的差异,显然来自于平时扎扎实实的防灾抗灾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
反观我国国民,置身同样的危急局面是站还是蹲?有多少人能够做到这样的“淡定”?相关部门又能否做到如此紧张有致地指挥疏散?笔者无意妄自菲薄,但无论是社会的重视程度,还是教育、投入、训练工作等等,我们在应对自然灾害方面存在的差距,却不能不正视。
如今地质灾害越来越频见,准确预报地震目前还是个世界性难题,那么我们能够做的,就只能靠平时的意识培养、知识灌输、技能演练,来提升应对突发灾难的能力,将损失降到最低限度。而这,不只是要针对学生,更应该是全民教育;不能只是一时一地一阵风,而更在于持之以恒。
汶川大地震后,各地都广泛开展了防震抗灾宣传教育活动,可时过境迁,这项工作却没有长期坚持下来;即使是校园里发生踩踏事故,一些学校也进行了紧急避险教育、学习,但因为没有常态化,悲剧还是时不时在重演。一蹲一站的反差再度告诉我们,安全课,防灾课,不是可有可无,更不是可以热一阵冷一阵,而必须长期重视起来、长久坚持下去的全民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