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始于基础教育
教育界,特别是高等教育,“通识教育”成为这些年的一个热词,许多学者认为大学应当推行“通识教育”,我对此也作了一些思考。
百度百科说:“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n’的译名,也有学者把它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等。自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的帕卡德教授第一次将它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之后,有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对它进行研究和讨论。可是至今对通识教育还没有一个公认的、规范性的表述。”
我特别注意到较早开展通识教育的耶鲁大学倡导学生选修人文艺术课程;哈佛大学则在通识课中极力打造通识核心课程,在教育计划中倡导文理交叉。
美国通识教育运动代表人物赫钦斯他认为通识教育是要面向所有人的教育;不管他是否进大学继续深造,它对每个人都是有用的。并且认为:“没有通识教育,就没有大学。”
而这种通识教育在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中早就出现过:《中庸》中主张,做学问应“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淮南子》中说“通智得而不劳”。
因此我认为“通识教育”应该贯穿教育的全过程,都属于经验的积累,“通识”应该开始于基础教育中。这种“通识”并不是整齐划一的要求,是在充分发挥个性发展的同时,逐步完成通识教育过程。我国这些年高中阶段实行的“文理分科”,恰恰就违背了“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如果到大学再进行补课,结果是补也补不回来了,往往形成知识的不全面。
“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最终的结果使得学生的知识面狭窄,更谈不上“通识教育”了。80-90后大学毕业的学者是今天中国社会和科学进步的中坚力量,随着现代科学的进步往往又对这些学者要有较高的“通识”要求,文理交叉,在一些边缘学科需要有较深的造诣,但非常遗憾的是这些社会精英往往在通识方面就是一个短板。
我对这个问题虽然不能说得更深,但却有了很深的体会。
经济学家喜欢用“拐点”,从房价的“拐点”到“刘易斯拐点”,大部分经济学学者的概念基本都是错误的,是把函数极值点和“拐点”混为一谈,“拐点”是增量(δα)变化率由大变小,或者由小变大的分界点。深究原因我国经济学所属各专业基本都是文理兼收,那么这些学生数学基础偏差,大学中所开设的高等数学也不能认真学习,因此对“拐点”的误读也就是必然。
经济学家喜欢谈论价格和需求的关系,却不知道“需求曲线永远下下”是约束了其他所有条件,只是研究两个变量:价格和需求的关系。如果对市场弹性还有一点了解的话,那么未必会写出“需求曲线永远下下”的文章。这种经济学家中学数学都没学好。
日本地震引发海啸,导致日本核危机。有许多事情却让我不安,这并不是事件的本身,而是我国基础教育中的问题:
CCTV4的转播时有核专家一起评论,有一位核专家评论说:“日本的福岛核电站建得表较早。抗震标准定在7.9级……”看来这位专家并不懂抗震规范,这并不是过错,如果不知道震级和烈度是两个概念就不应该了。震级是表示地震所产生能量的等级,一个地震只有一个等级,最高是10级。烈度是地震对地面建筑物物破坏的程度,最高位12度,抗震标准是依照烈度防范的,与震级没有关系。“抗震标准定在7.9级”显然是外行话,汶川地震之后教育部发言人都说新建校舍抗八级地震,这种低级错误实在不应该,因为一个接受了基础教育的人都应该明白究竟应当如何表述?
“抢盐”事情是有点现眼了,刚一听说时,我是一头雾水。难道“抢盐”的人都不知道现在吃的盐绝大多数都是加碘矿盐?关于日本核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即便海水有了一些污染,会对中国有多大?这也是一个常识,福岛电站位于日本东部,太平洋有环流,是顺时针方向,先北上,然后到北美洲、南美洲,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台湾是最后了。这是海洋环流的主要方面,在过程中是不是也与日本以西的海面发生物质交换,这是肯定有的,那就很小很小了,况且现在对海洋的污染还很小。这些常识性问题国民不懂?
最近发生的“瘦肉精”事件属于近年来的重大食品安全问题。现状是令人担忧的,因为八个部门管不好一头猪。核心问题是我国农产品市场准入立法迟缓,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很多质量不过关的农产品时常出现在农产品市场上,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农业部在回应这个问题的时候却说:“只要是抽检就会有漏洞”。动物卫生监督所的专家说:“我们的职责范围就是检寄生虫病、传染病。”
中国青年报的报道:《记者称河南出瘦肉精事件非偶然:5年前曾有报道》中说:“农业局和质检局不存在衔接不良”并认为:“我认为,还是养殖户的责任。”而整个治理停留在:“整治‘齐抓不管’:谁收费谁负责”、“运动式监管难保食品安全”。
这也许要涉及到一个系统工程的概念,系统工程是一个多学科,现代综合管理方法,如果管理者不具备文理交叉的知识面,做起来必定是就是很困难——这是比立法更困难的事情。
我读高中的时候就已经学了摩尔根的遗传学,现在农业部批准转基因的植物,国内反对的声音此起彼伏,农业部说服不了这些反对者,是农业部错了?还是这些国民的忧虑是多余的?
这些年,高中文理分科,高中毕业生一半没读过物理,化学,生物;另一半人不学地理、历史,这是什么教育?这些人,即便学了又怎样?可能还是不懂——我们没有理由不为教育之现状担忧,这是我的心情。
如此的教育,还谈什么通识教育?到了大学还能补得回来吗?
我的小外孙,小学二年年级,他也问我日本地震的有关问题,作为家长能准确不误的给孩子一个既能接受又没有错误的答案吗?今天的中小学教师你能准确无误回答学生这方面的问题吗?
国民素质不是一句空话,在具体的问题上就会反映出来,如果教育不能着重提高国民素质,那么国家的现代化靠什么来实现?
我奉劝教育学者不要把通识教育搞得太神秘,通识教育就是普通的教育,一般的教育,也是经验的积累,而当务之急中国教育必须摒弃急功近利,取消文理分科是一个势在必行的大事,因为通识教育就开始于基础教育。
二〇一一年三月二十一日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