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而无信——三谈锦湖轮胎事件


 

   改用一句电影《小兵张嘎》里的话:别看你今天买的欢,小心明天去退单!这电影没看过的也不难温习——重庆卫视“红片儿”车轱辘转的播,保不齐哪天你就看到了。

   潮起潮落,周四全国抢盐风潮到了周末便改成了退盐,很是被媒体和某些智者笑话了一番,商家对此义正言辞:不退!无过错退货本来就不是咱们的传统,更何况这次的理由如此的充分!其实我以为盐还放得住,不退也罢,万一以后再出现什么风波,这些盐袋子也是个警醒。

  问题是:我们除了嘲笑升斗小民的无知盲从,那些“有关部门”的缺席,是否也该追问呢?比如:如此大规模的抢购风潮源起何处?怎么会恰好有那么多的盐可供抢购?涨价如此迅速,物价部门当时做了什么?到目前为止,推动抢购风潮是否有幕后的“推手”?当政府已经辟谣时为何百姓置若罔闻,这是否说明某些职能部门公信力的丧失?如果这一切仍然无解,那么我们就无法保证类似的抢购不再发生——非典时的白醋、甲流时的口罩以及每一次大规模传染疫情发作时的板蓝根,不都曾被抢购过么?但我们又有哪一次在事后认真的思考反省过呢?!

   鲁迅先生对这种民族性的盲动有着太深的认识,所以他才写下了《来了》一文——这次来的是“核辐射”的传言,下一次又会是什么?

   在这个三鹿奶不过是倒了一个企业、抓了几个奶农的国度,发生“抢盐”风潮,真的不足为奇。按照某些义愤填膺者的思路,只要锦湖倒下去,轮胎就安全了,天下就太平了,那些丧命公路的冤魂就得到了慰藉了,果真如此么?!

   锦湖在中国卖出了多少轮胎?时间跨度多大?到今天为止到底因为轮胎质量问题死伤如何?那么多的配套厂选用了锦湖仅仅是因为它的价格便宜么?在这个生产率与死亡人数可以对比(不要忘了山西的“血煤”!)的国家,是否存在着轮胎数量与事故率的对比,有没有一个参数?锦湖的参数是否超过了这个参数?在09年质监局提出批评(注意,仅仅是批评!)之后是否也提出了相应的整改措施,又是如何监督的?目光如炬的正义媒体什么时候开始关注,又做了怎样的报道?是否对职能部门提出了监督?行业协会呢?他们在做什么?还有,千万不要忘记锦湖所说的“成本太高”的开脱之词——如果这不仅是开脱,也是事实的话,那么造成高成本的原因是什么?到底是什么人或部门在高成本中受益?目前车价在连年的下降,但是养车成本却在逐年提高,在2000年中国所有汽车生产企业的税后利润仅仅60亿元人民币,而当年度国家有关部门在汽车相关方面的收益却达到1600亿元,今天是多少?生产厂家是否已经不堪重负?汽车生产成本是否可以从国家方面让利而让其质量得到更可靠的保证?这些问题如果无解,仅仅打倒一个锦湖,事情就真的解决了?你信么?!

   看一下随三鹿事件之后被揭发的、同样使用三氯氰胺的那些奶制品厂今天的日子仍旧滋润,你还相信仅仅一个锦湖的倒掉,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何况,你确认它会倒掉么?

  大规模的、人为的悲剧与闹剧的造成,从来都不是一个人、一个集团所有能力造成的,既然有那么多的正义之士,请你们协助调查,并追出一个结果吧!

   胡诌几句,算是个结尾:悠忽风波起,核泄对盐荒,早知盐无信,嫁与卖盐郎!(本文专供新浪,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