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防长因论文抄袭辞职让我们情何以堪


3月1日,人气颇高的德国国防部长古滕贝格宣布,辞去防长一职。这位陷入“论文剽窃”丑闻并被剥夺博士学位的高官,最终在如山的舆论压力下败下阵来。(《新京报》 3月2日)
  
  身在另一个大洲的我们,也一直关注着这位被称为“德国奥巴马”的年轻国防部长。
  
  学术丑闻曝光之后,先是被剥夺了博士学位;然后又是诚恳道歉,但最终还是没能躲过辞职的命运。
  
  有超过60%的德民众认为,古滕贝格不能再担任防长;超过2万名学者向默克尔递交一份集体签名信,要求古滕贝格辞职。这位德国高官之所以最后落了这样一个下场,固然和德国国内反对党一直抓着不放有关,但这首先也是以严谨著称的德国国内民众普遍有这种小学生都知道的学术和道德共识。
  
  我们国内也很是闹出了几件涉及到学术论文抄袭的事情,许多还涉及到了知名大学教授,甚至是大学校长。这些事情,要么是当事人根本不予回应;要么是拖到很久,才会给公众一个还算勉强的交代。因为职称评比体系的顽疾,这些论文抄袭还有着更为广阔的民间市场,甚至还由此滋生出了一些论文代写、代发,并以此为生的职业人群。更让我们担忧的是,许多人并不以论文抄袭为耻,认为“大家也并不是专门搞学术的,为生计而已”,对论文抄袭还持默许、支持,甚至是赞扬的态度。一些把持着论文发表权力的期刊,还会对版面明码标价,只要给钱,无论论文好坏,一律照发不误,不少核心期刊也参与其中。
  
  比较好的是,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人意识到论文抄袭、剽窃这样一种学术腐败;互联网的发达,也让一些文抄公们藏无可藏,并且为此付出代价。
  
  否则,发生在欧洲大陆上的这样一件事情、这样一种结局,真的会让远在天涯的我们也感到脸上发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