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场传闻中粮、中储粮、中纺和华粮等四大央企接到政府通知,暂停入市购粮,避免助涨粮价。同时为缓解国内粮价持续上涨压力,政府有可能降低粮食进口关税。
尽管中国北方旱情和全球气候异常刺激国际粮价上涨,但国内粮价上涨,更多源自粮价预期上涨下的粮农惜售和粮食收购企业的“粮食库存”,而非真的出现供求失衡。去年11月以来,国家发改委等为缓解食品价格上涨所采取的价格管制(如国十六条和《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和交易管制等,客观上也对当前国内粮价起到了助涨效应,即发改委要求食品企业未来四个月对食用油和大米等价格不能上涨。
这种仅对食品零售价的管制,使粮食加工企业遭遇粮食采购成本上涨与食品价格管制双重压力,而且无利可图,甚至粮食加工越多亏损越多。从而一方面致使相当一部分食品加工企业被迫停产,供给减少而推动价格上涨;另一方面,在粮价上涨预期下,价格管控无疑为粮食倒卖提供了政策套利空间。即通过在市场收购粮食用于交易所获取的价差交易收益,比把收购到的粮食加工成食品出售更有利可图,这导致了粮食收购企业满库而粮价却持续上涨的现象。
显然,当前要求中粮和中储粮等央企暂停粮食收购,并不能有效缓解当前“稻强米弱”和粮价持续上涨之势;相反,可能会加剧国内市场食品供给冲击。事实上,当前大米等价格相对稳定,更多地源自这些接受发改委等价格补贴的央企所增加的加工产能,弥补了部分市场化食品加工企业被迫退出市场所带来的供给缺口。因此,要求中粮等暂停入市收购粮食,无法改变“稻强米弱”之格局。毕竟,当前粮价和食品价格的持续上涨,是临时价格管控所带来的食品价格扭曲,而非单纯的粮食供需问题。
鉴于此,缓解当前国内粮价上涨之势,强化限购等交易管控并非出路,关键是应考虑取消对粮食的价格和交易管控政策,并要求中储粮适度增加库存投放。前者虽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食品类价格上涨压力,但有助于缓解食企业因粮食加工亏损所带来供给减少的冲击,毕竟随着食品价格管制的放松,粮食加工扭转亏损,且其食品加工收益接近于粮食交易之边际收益,食品供给缺口将有效缓解。何况,当前价格管制并没有遏制食品价格上涨,而是使食品价格上涨以更为隐蔽的供给冲击、缺斤少两和以次充好等形式表现。
中储粮适度增加库存投放将有助于改善粮食供给状况,缓解粮价持续上涨压力。从粮食库存周期看,目前正是中储对粮食库存进行吐旧纳新之时。而且2008年全球粮食危机下,中国国内粮价却波澜不惊、安然应对,与当时中储粮等及时释放库存直接相关;毕竟,当前不论是国内还是全球的粮价冲击,都带有典型的季节性效应,至少目前各国历史上出现的粮食危机很少是单纯的粮食减产;相反大都是因为粮食减产后,一些国家所采取的各种价格和交易管制,严重干扰了市场价格信号,放大粮食供给冲击并引发市场恐慌所致,如1974年左右的孟加拉饥荒。
限制央企购粮无助缓解价格压力
评论
编辑推荐
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