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体系是否建成还要看隐形制度结构


    从正式制度的角度看中国的法治建设的确进步巨大,宪法、民法、刑法等各个领域的法律规章初步有了架构,作为中国人——我们为此而感到欣慰,也真实地期盼到中国法治建设光辉灿烂的未来前景。

    欣慰之余,我觉得对法治建设的现状还需要抱以冷静的判断,如果说,从初步构成框架的法律文件形成,可以说法律框架基本形成,那么,从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行为惯性,交往心态、处事依凭、理念价值等隐形制度结构,也就是非正式制度结构看,很难说法律制度框架已经形成,这不是源于多么高深莫测的理论推理,而是平平常常的生活体验:

    就从打官司找关系的惯性看,人们内心深处对法律的认可不及对关系背景的认可,我爸是李刚反应普遍的心态。

    就从人们找工作都挖空心思找熟人、找关系看,平等竞争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被年轻人普遍认可,我是老师,听到看到的好像是学生都在谈什么什么关系才找到什么什么工作,没有关系的学生那叫一个急。联想到创业不热,公务员热,国企热,如果公平竞争普遍实行,深入人心,年轻人的的这种逆选择有这么严重吗?

    干部选拔更反映法治的艰难,某某升官了老百姓往往都在议论他的背景,而不是他的能力,让我十分痛苦的是,很多年轻的官员已经自觉地在找靠山上下功夫,否则邓小平批评的官场的一把手现象,家长制怎么还如此顽固心照不宣地存在呢?

    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看,也很难说法治体系已经建成了,贫富差距如此之大,有些人凭什么挣那么多钱呢?机会的不均等已经伤透了老百姓的心。

    物价越来越高,通货膨胀严重其中不说自明的是既得利益集团的兴风作浪,资金流向缺乏脚踏实地的创新创业,投机生钱,生钱再投机,似乎成为一个有钱人的封闭式循环。

    更明显的问题是民治官的改革实在是迟缓,法治的核心是治官不是治民。但是只要牵涉到治官的改革都老牛拉破车,财政透明慢慢来,三公消费约束慢慢来、基层民主慢慢来、公民社会慢慢来,协商对话慢慢来,据上海财经大学教授的分析,按照现在的速度,公共财政透明需要三百年。而行政管制民众的措施、行政控制资源的方式、强制统一的指令发布,快得很。这样的一种反差,怎么看也不像法治体系已经建成了。

    所以在看到成绩的同时,让我们保持冷静看到问题的存在,从隐形制度结构去思考目前法治建设问题产生的根源,看到问题,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找到法治建设前进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