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和高校招生要坚持科学、公平、公正。公正自不必说。但是,一次考试能不能同时兼顾科学和公平这两个不同的价值目标?换句话说,用同样的标准去衡量所有的学生是不是科学?用不同的标准去衡量不同的学生是不是公平?这是需要我们冷静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因此,我认为,高校自主招生是必要的,但它应当与高考的价值有所不同:高考重在公平,兼顾科学,面向所有学生;自主招生重在科学(用不同的标准衡量不同的学生),兼顾公平,面向少数特类学生。不论我们把公平的价值绝对化,或是将科学的价值泛化,都会在目前的实践中出现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我并未“痛批现有自主招生方式”,只是希望高校能在如何科学甄选学生这个问题上做出有益的探索。下面是我在两会上的发言。
是“按图索骥”,还是“撒网捞鱼”?
——关于大学自主招生工作的建议
近年来,教育部批准部分大学在自己的招生计划之内,拿出少量比例的名额自主招生,目的是招收一些适合某专业发展的中学毕业生。这是我国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从几年实施的情况看,这项改革进步的意义是明显的,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青少年多样化的发展,为具有某种特殊才能的或在某方面具有培养价值但又很可能被排除在现行考试制度之外的学生提供了机会。尽管有些教师和家长认为学生撰写自述材料耽误了学习时间,但我认为这是值得的,因为这是思考人生规划的过程,对学生的未来发展非常重要。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一些问题。例如,自主招生的目的和目标不够明确,由此造成了一些混乱和考生及家长的盲从;自主招生有逐渐演变成生源大战的趋势;社会上针对自主招生的培训机构相继产生,新的课业负担又加在了学生身上。这些问题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使自主招生背离了初衷。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自主招生的目的不够明确。自主招生的目的是要选择适合某专业发展的苗子,解决以往“学物理的学生和学经济法律的学生用同一张考卷进行选拔的问题”。我认为,大学自主招生应当是“按图索骥”,而不是“撒网捞鱼”。但目前这一目标不甚明确,大学有关专业对所招学生的特殊要求没有清晰的描述,致使考生和家长抱着“撞大运”的目的盲目投考。如果自主招生失去了目标和针对性,就有可能陷入盲目争抢高分考生的误区,而高分考生不一定具有专业发展潜质,未必具有坚定的专业发展志向,这样的人将来也很难成为某领域中的佼佼者和领军人才。
第二,自主招生过分依赖传统的测试方式,考试有演变成学科竞赛的可能。传统的测试方式只注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与解题相关的能力。我们要认识到,尽管基础知识对人的发展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人发展的动力系统或情绪系统。自主招生应重点考察申请者的兴趣志向、专业态度和献身精神,适当兼顾相关的学科基础。如果仅是为了出难题选拔学生,仅仅是增加了一次高难度的选拔性考试,那么传统考试的弊端依然不能克服,自主招生也将失去意义。
第三,选拔时间的安排缺乏整体的协调性。自主招生要尽量减少对中学正常教育的干扰。
为此建议:
1、有关大学的专业根据其需求,对所招学生的特质条件提出明确而清晰的描述,使申请人据此作出选择,减少盲目性。不符合特点的学生一般不予考虑。这样做有利于对青少年的发展形成正确的导向。
2、甄选过程重点考察申请者的品质特征、兴趣志向、培养潜质、专业态度以及献身精神等,这些可以根据申请者以往的、较长时间的学习经历来判断,也可以通过专家推荐或谈话来甄别。这也是国外大学选拔学生的重要参考依据。如果真能发现合适的苗子,不论考分多少,果断录取,就像当年录取钱钟书、吴晗那样。缺少专业态度与执著精神,或缺少专业发展潜质的,或不适合专业发展特殊要求的,或把自主招生仅仅当成进大学“敲门砖”的,或对专业三心二意的,一律不予录取。
3、大学招收学科竞赛获奖的保送生,应只允许其进入与获奖学科相关的专业,不允许跨学科选择专业。这样做可以使学生盲目参加竞赛的情况有所缓解,使学科竞赛不再成为上大学的敲门砖,引导学生冷静选择和发展自己的兴趣志向,促进青少年健康和谐发展。
4、适当调整招生的时间和程序,使之减少对基础教育的干扰。可以考虑将自主招生工作放在高考之后,参考香港地区高校在内地招生的模式。尤其要避免自主招生演变成一场生源大战或考试竞赛,加重学生的精神负担和课业负担。
5、严格制定和执行招生程序,真正做到科学、公正、有效。招生部门要做到公正无私,敢于负责,不为社会舆论所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