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苛刻捐款”的实质还是价格机制


    

“史上最苛刻捐款”的实质还是价格机制
        
    有“玻璃大王”之称的福耀玻璃集团董事长曹德旺,通过中国扶贫基金会向云南、贵州等五省区市的贫困家庭捐赠了2亿元巨额善款,因同时附带了约束基金会的“史上最苛刻捐款”条件,引发了关于公益基金会运行机制的争议。从所透露的信息看,相关争议对于中国慈善机制的健康运行有着重大的积极意义,这个案例本身雄辩地说明,慈善绝不仅是单纯地捐钱。“献爱心”能够持续下去且不被异化的最基本保障,必定有赖于现实、合理的运行机制。
   
    曹德旺的“史上最苛刻捐款”之所以“苛刻”,一是差错率不超1%,否则,将对超出部分索取30倍的赔偿,但最高赔偿额不超过项目管理费;二是相对于通常10%的管理费,曹德旺给出的条件是3%,基本是拦腰一刀然后再拦腰一刀。简而言之,就是试图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
   
    曹德旺如此杀价,很容易让人以为10%的行内通行管理费标准价格虚高,从而引发对公益基金会的公益性质疑。但是,这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公益、慈善,自然需要很高的道德,可是,仅凭超高的道德却注定维持不了公益和慈善的正常运作。即便是志愿者,也不能完全视为少拿甚至不拿报酬的劳动力。否则,那将是对爱心和慈善的最大侮辱。因此,公益基金会收取管理费,合情合理。问题在于,收费标准该如何认定。
   
    公开透明,是之于慈善捐赠的最基本要求。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非常难。10%的管理费是《基金会管理办法》规定的标准,可以说是公开透明的。但是,这样的公开透明就一定是合理的吗?一旦产生这样的疑问,立即就可看出,曹德旺那些“苛刻”的条件,其实就是想证明一点:什么样的公开透明才是合理的。
   
    曹德旺是企业家,成本与收益是其运作企业的最基本考虑。有理由认为,他将企业运行的成本收益测算,引入了此次捐赠。“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收益”的“史上最苛刻捐款”,也完全遵照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边际收益要等于边际成本。
   
    不妨将曹德旺的捐赠看作是厂家在为市场提供产品供给。而促使他加大供给的动力在于,他要在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那个“点”上组织生产。当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他就有足够动力加大供给;否则,他就会缩减产量。而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上,边际收益等于价格。所谓管理费,其实就是慈善这种产品的市场价格。
   
    显然,对于10%的管理费,曹德旺认为价格太低了,他没有动力提供足够多的慈善产品,他所要做的,就是要把价格弄上去,使其大于至少是等于生产的边际成本。如果这样说明有点绕,也可以换个角度,将曹德旺看作是慈善产品的买家,将基金会看作是卖家,之于管理费的计较,不过就是买家和卖家在产品价格上的议价过程。
   
    应该注意,边际收益要等于边际成本、边际收益等于价格,是需要“充分竞争”这样的市场条件的。而慈善这个市场,是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吗?如果是,怎么会有10%这样的价格管制呢?曹德旺这次是把价格给杀下来了,这得益于其捐赠额的规模效应。但如果没有这样的规模效应,我相信,许多善款如果想真正送到被捐赠者手里,付出的成本要远高于10%。收支不抵,赤字一旦扩大并持续下去,再高的道德也维持不了慈善的生命。因此,“慈善管理”的重点,不在管理费,而在“管理”本身。
   
    曹德旺创造的这个“史上最苛刻捐款”的重大警醒在于,道德之外,慈善还是一个市场,道德事业同时还是道德实业。真正从市场上发现慈善的合理价格,是事业和实业充满生命力的本质保障。市场价格,才是真正透明、公平的价格。

 

20110309
20110310《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