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草原,河流宛如上帝之手
关于游牧文化的科研短札(之四)
张阿泉
大草原的根脉全在一个“水”字
我格外关注河流。大草原之所以活力无限、生生不息,其根脉全在一个“水”字,它是一切生命的本源。蒙古人把水是当成纯洁的神灵来崇拜的。
马背民族一般拥有庞大的畜群,对自然水源有着“绝对依赖”,需要不断迁徙,无水则走,得水则止。
《成吉思汗法典》第五十八条明确规定:“保护水源。不得在河流中洗手,不得溺于水中。”
《蒙鞑备录》中记载了蒙古人因珍惜水源而形成的古老习俗:“……多不洗手而拿攫鱼、肉,手有脂腻则拭于衣袍上,其衣至损不解浣濯。”
失去河滩湿地的河流,如同失去家的孤儿
在内蒙古草原,湖连着河,河连着河滩湿地,它们共同构成一个生态循环。
湖泊周边有河流注入,湖水就一直是“活水”,深度也保持稳定;河流周围有河滩湿地,河流就像在家里一样自由地拐来拐去,雨季时把多馀的水存放到河滩湿地中,旱季时再为河流进行补给……失去河流的湖泊,如同失去孩子的母亲;而失去河滩湿地的河流,如同失去家的孤儿。
阅读水利资讯可知:长江曾有宽阔的河滩湿地,集中了大量亚热带生物。后来河滩湿地被耕地与高楼侵占,长江既无处存放过剩的洪水,枯水期也无水反补,被人类用堤坝直挺挺地绑起来,成为一条失去自由的“悬河”。三峡工程竣工后,长江逐渐由“河”变“湖”、 由“动”变“静”,天然面貌的生态系统更趋式微。
“逐”是游动着、节制着使用
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水代表一切,因此没有比河流更宝贵的东西。河流宛如上帝之手,在大地上轻轻划过,两岸跟着就会出现草场、湖泊、河滩、湿地、绿洲、杭盖、森林……
草原区生物多样性表现最充分的所在、牲畜吃不败的夏季牧场、人畜最集中的嘎查或浩特,无不与河流紧紧相依。
所谓“逐水草而居”,实质即“逐水而居”、“傍河而牧”,因为没有“水”哪有“草”。
游牧文化,根性在一个“逐”字。“逐”不是“垦”或“耕”,而是游动着、节制着使用。
完全荒寂的草原,非就是好草原,因为缺乏有蹄类牲畜和动物的采食和践踏,没有“互动”,杂草太多,容易枯黄。适当采食,可啃掉草的衰老部分和刺激再生,淘汰对啃食敏感的植物,并抑制抗性较强植物的生长,还能帮助传播植物种子……
蒙古族民谚说:“哪里有黄羊,哪里的植被就好”,“经常放牧马群的地方,草场好”、“家畜和野兽既是吃草的机器,也是播草的机器”。
这里面存在一种“动态平衡”,没有不行,超载亦不行。一旦牲畜猛增,平衡被打破,生态环境就会恶化。
有生命力的河流,需要与自然界整个水系“联网”
河流从来不是孤立的,它由若干小支流、主河道、绵延交错的河滩湿地共同组成,天然形成的河滩湿地是河流不可分割的附属与支撑部分。
有生命力的河流,与自然界整个水系的循环是“联网”的。一旦不能“联网”,就有断流之危。此道理与人体经络有相似处,所谓“通则不痛”。人类为经济需要、利益驱动而大量制造的拦截工程过度干扰了河流的自然流淌,造成了泥沙淤积、地震、滑坡、崩塌、水体污染、气候异常等灾害,正是“痛则不通”。
河流是滋养草原荒漠的血脉,是“动”的,需要流淌。如果血脉阻塞了,草原荒漠以及它所承载的文明必然会“中风而萎”。
当经济学家与生态学家面对同一条河流
面对同一条河流,经济学家想的是如何利用它,而生态学家想的是如何保护它。
乍一看,矛盾似乎很难调节,实质上分歧并不是特别大,“既利用又保护”的道路已经明晰,且在全球范围内达成了共识,即“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
关于游牧文化的科研短札(之四)
张阿泉
大草原的根脉全在一个“水”字
我格外关注河流。大草原之所以活力无限、生生不息,其根脉全在一个“水”字,它是一切生命的本源。蒙古人把水是当成纯洁的神灵来崇拜的。
马背民族一般拥有庞大的畜群,对自然水源有着“绝对依赖”,需要不断迁徙,无水则走,得水则止。
《成吉思汗法典》第五十八条明确规定:“保护水源。不得在河流中洗手,不得溺于水中。”
《蒙鞑备录》中记载了蒙古人因珍惜水源而形成的古老习俗:“……多不洗手而拿攫鱼、肉,手有脂腻则拭于衣袍上,其衣至损不解浣濯。”
失去河滩湿地的河流,如同失去家的孤儿
在内蒙古草原,湖连着河,河连着河滩湿地,它们共同构成一个生态循环。
湖泊周边有河流注入,湖水就一直是“活水”,深度也保持稳定;河流周围有河滩湿地,河流就像在家里一样自由地拐来拐去,雨季时把多馀的水存放到河滩湿地中,旱季时再为河流进行补给……失去河流的湖泊,如同失去孩子的母亲;而失去河滩湿地的河流,如同失去家的孤儿。
阅读水利资讯可知:长江曾有宽阔的河滩湿地,集中了大量亚热带生物。后来河滩湿地被耕地与高楼侵占,长江既无处存放过剩的洪水,枯水期也无水反补,被人类用堤坝直挺挺地绑起来,成为一条失去自由的“悬河”。三峡工程竣工后,长江逐渐由“河”变“湖”、 由“动”变“静”,天然面貌的生态系统更趋式微。
“逐”是游动着、节制着使用
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水代表一切,因此没有比河流更宝贵的东西。河流宛如上帝之手,在大地上轻轻划过,两岸跟着就会出现草场、湖泊、河滩、湿地、绿洲、杭盖、森林……
草原区生物多样性表现最充分的所在、牲畜吃不败的夏季牧场、人畜最集中的嘎查或浩特,无不与河流紧紧相依。
所谓“逐水草而居”,实质即“逐水而居”、“傍河而牧”,因为没有“水”哪有“草”。
游牧文化,根性在一个“逐”字。“逐”不是“垦”或“耕”,而是游动着、节制着使用。
完全荒寂的草原,非就是好草原,因为缺乏有蹄类牲畜和动物的采食和践踏,没有“互动”,杂草太多,容易枯黄。适当采食,可啃掉草的衰老部分和刺激再生,淘汰对啃食敏感的植物,并抑制抗性较强植物的生长,还能帮助传播植物种子……
蒙古族民谚说:“哪里有黄羊,哪里的植被就好”,“经常放牧马群的地方,草场好”、“家畜和野兽既是吃草的机器,也是播草的机器”。
这里面存在一种“动态平衡”,没有不行,超载亦不行。一旦牲畜猛增,平衡被打破,生态环境就会恶化。
有生命力的河流,需要与自然界整个水系“联网”
河流从来不是孤立的,它由若干小支流、主河道、绵延交错的河滩湿地共同组成,天然形成的河滩湿地是河流不可分割的附属与支撑部分。
有生命力的河流,与自然界整个水系的循环是“联网”的。一旦不能“联网”,就有断流之危。此道理与人体经络有相似处,所谓“通则不痛”。人类为经济需要、利益驱动而大量制造的拦截工程过度干扰了河流的自然流淌,造成了泥沙淤积、地震、滑坡、崩塌、水体污染、气候异常等灾害,正是“痛则不通”。
河流是滋养草原荒漠的血脉,是“动”的,需要流淌。如果血脉阻塞了,草原荒漠以及它所承载的文明必然会“中风而萎”。
当经济学家与生态学家面对同一条河流
面对同一条河流,经济学家想的是如何利用它,而生态学家想的是如何保护它。
乍一看,矛盾似乎很难调节,实质上分歧并不是特别大,“既利用又保护”的道路已经明晰,且在全球范围内达成了共识,即“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