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文·凯利认为,“技术永远是世界上积极的力量”,并坚信应该“让每个人找到合适的技术去展现他们的天赋”。图片来自第一财经日报。
2010年冬夜,我在安静的清华园请一位智者吃饭。
他说:“我们最后不需要那么多玩意带在身上,随时可以在随地可见的任何类型的屏幕上去登录进网络,身份得到验证,得到想要的信息,传递给想传递的人。而你想要享受的任何体验,比如读书、音乐、游戏、电影,也会有越来越多丰富的终端给你无法区分真实虚拟的感受。”
那不正是……正是未来世界吗?
这位智者叫KK。他是《WIRED》的创始人,十几年前写的《失控》一书正在中国思想界、传媒界和互联网界一书风行,最近一段时间,我耳闻眼见很多牛人在不同场合推荐——3G门户作为和东西网、新星出版社共同引进此书的伙伴,深以为荣——KK所说的这个“最后”,已经在按我们的门铃了。
最后——当然,未来没有最后——那扇大门,需要一把钥匙打开,这个钥匙就是手机。
没错,我们的包里越来越多数码玩意儿,相机、IPAD、笔记本电脑、PSP、MP3,还有原来的门卡、信用卡、地铁卡……等等等等,且慢!不要以为我在这里要说,手机具备全部这些玩意儿的功能,要取代它们,不,不是的!是手机串联了它们!
《2011手机体验白皮书》里所归纳的趋势,第一趋势是“G时代势不可挡”,这个G是3G所代表的移动宽带,也是CPU以1G主频为起点的G。有了这两个G,手机作为大互联网的核心终端,KEY的价值才真正得到了确认。
如果你不是一个互联网行业中的人,你会抱怨这个世界的信息太割裂。比如,无数次把一些电影从这里COPY来COPY到那里去,比如换一个号码,需要一个个去通知朋友,还要把通讯录从这个电话一次次转移到另外的新电话上,比如在派出所或医院或海关填报无数次自己的家庭成员情况。
如果你是一个互联网行业中的人,你会知道,这些问题都会被互联网所解决,可是在G时代之前,在手机作为核心终端的价值被真正了解之前,你不知道解决,从哪一天开始。
2010年11月,在微软硅谷办公大楼,演示者向我们模拟了一个生活场景:一个人边走路边用手机看球赛直播,进入客厅,大屏幕电视立刻继续比赛画面,音响也同时打开,而进入书房,电脑上继续刚才正在观看的比赛……是的,是跟随着主人的手机连接、操作了这个过程。
如果说这尚是一个实验室状态,那么,另外一股热潮可以佐证出手机的价值:那就是微博客。
无论twitter,还是新浪微博,都在2010年发现了一个预料到趋势、却未预见到速度的情况:来自手机的访问量,快速超过电脑
如果仅仅是微博发布浏览,也许手机和电脑的区别并不大,可是,当位置信息加入应用、图片和视频的分享比例越来越多、真实的社会关系通过通讯录进入网络联系,手机远大于电脑的价值开始被真正相信。!真是赶得快、超得猛!
哦!我知道,你会说那IPAD也可以,是的,当你发现IPhone和IPAD的应用可以互通的时候,当你发现数字产品展上的最新品电视也开始用Andriod系统的时候,你明白我这一段要说什么——栅栏在被陆续拆掉,当这些栅栏不存在的时候,手机的枢纽价值会更加凸现。
来吧,请用尽你的想象力,描绘一下你要的科幻一般的未来世界是什么样。当你描绘完毕之后你会发现,你的未来,就是手机要做到的那些事之后的世界。
那天晚上和KK告别时,清华园里已经很安静,偶尔有结束晚自习回宿舍的同学经过,有个家伙居然边骑自行车边打电话,他声音那么大,一下子把我从对信息技术的思考拉回到生活,是的,无论科技怎么发展,未来如何绚烂,这毕竟是一个人的世界:吃饭、睡觉、恋爱、长大、变老、生孩子……技术革命要做到的,不是为了建立一个冷冰冰的科技世界,而是一个让人生活感受更加自如的世界。
KK说过,为什么我对未来如此着迷,是因为我将生活在那里。
今天,2011年,在移动互联网对于未来的价值真正开始呈现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该对着手机,和正在敲门的未来打个招呼了?
发表于南方都市报,1月31日,GC10版
链接:http://gcontent.oeeee.co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