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产业的发展
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司长王振耀出席在天津举行的2009中欧社会论坛时透露,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69亿,且每年以近1000万的速度增加。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点是:第一,人口老龄化提前达到高峰。20世纪后期,为控制人口的急剧增长,国家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使得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加快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由于21世纪前半叶人口压力仍然沉重,还要继续坚持计划生育的国策,其结果将不可避免地使我国提早达到人口老龄化高峰。 第二,在社会经济不太发达状态下进入人口老龄化。先期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一些发达国家,目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0000美元以上,呈现出"先富后老",这为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奠定了经济基础。而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约为3677美元(IMF2010年数据),呈现出"未富先老",由于经济实力还不强,无疑增加了解决老龄化问题的难度。
据统计,截至2008年底,中国有各类老年福利机构37623个,养老床位245万张,仅占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1.5%,不仅低于发达国家5%~7%的比例,而且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2%~3%的水平。王振耀表示,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69亿是个庞大的市场,可撬动1万亿元规模养老产业,但我国养老产业尚处于“沉睡”阶段。
2010年以来,我们接触到来自不同层面的老龄产业的管理咨询需求,总结归纳一下,可以分为四种类型,试图从一个角度能够窥视老年健康产业的发展前沿。
1、 老年地产。业内人士不无讥讽的指出,目前一提老龄产业就拿地。的确随着城市土地的紧俏,地方政府在规划土地时附加一些条件,如两限房、廉租房,无疑是解决城市问题的一种办法。而土地和老年产业嫁接,应当说是地方政府、开发商都愿意尝试的双赢解决方案。对开发商而言,用房地产利润反哺老年产业的空缺,换取开发机会,很值。
2、 老年医疗用品(产品)。由于老年福利结构及其设施的不足,按照目前的说法,我们国家今后将以家庭养老为主,机构养老为辅。在家庭养老中,家用医疗器械领域目前刚刚起步,产品、渠道、市场都在构建过程当中,但发展速度很快。例如2007年在天津开业的康复之家,标志着家用医疗器械销售机构步入专业化、连锁型发展扩张之路,逐渐取代以药店、商场兼营为主的传统营销模式。康复之家计划用3年完成全国30多家店面的复制。而家用医疗器械发展最好的应当是日本,被称为福祉产业。
3、 老年健康服务。在新加坡,老年健康服务产业被称为乐龄产业,由基金公司发起,组织对老年健康进行专项的培训,培训的内容按老年人的状态分层、分级,教授老年人及其抚养人员应对老年问题的各种经验和应对方法。在中国,针对老年的健康服务、培训等机构还为数不多,刚开始发展。
4、 老年服务信息通道。目前在市场中出现了针对老年人的位置信息定位服务商。位置定位信息服务集合了电信等运营商、定位产品制造商和定位产品服务商的共同努力,放大一点应当说是物联网发展的一部分,目前的发展阶段跟上世纪90年代末互联网起步阶段类似,概念引领,风投亲赖,服务内容需要清晰界定,但发展速度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