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社会精英”是一个问题


 

有没有“社会精英”是一个问题



 

2011年2月7日/董秀成

 

    在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都强调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是两回事,尽管两者有密切关系,但从治理分工角度看,确实可以分离。一般来说,政治家来治理国家,而社会由精英来治理。

    在当今中国,“社会精英”一词也频繁出现,但何谓“社会精英”恐怕还存在认识上的分歧,在社会上还没有形成共识。也有些人提出中国需要精英来治理社会,但关键是我们如何来界定社会精英。

    在我看来,中国是否存在真正意义上的“精英阶层”都需要仔细思考和斟酌,甚至是值得怀疑。如果非要划分出所谓的“社会精英”阶层,那恐怕就是那些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和社会影响力的学者了。

    如果将全部知识分子都列入“社会精英”范畴,那可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笑话了,因为在中国只要是受到正规高等教育的人都可以被称为“知识分子”而目前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沦落到社会底层或者说变成“草根”,硬说这些人是“精英”并来治理社会恐怕更是自欺欺人而已。

    即使将可以称为精英的知识分子范围大幅度缩小,将社会精英归类为“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和社会影响力的学者”,那么在当今社会也很难看到这些人在治理社会方面能够起到多大作用,如果说由这些“精英”来治理社会就更是令人觉得尴尬了。

    中国古代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强调“劳心者”治人,这里的“劳心者”其实就是指那些有学问的读书人,在封建历史上这些人属于社会少数阶层,可以称为为社会“精英”阶层。这些读书人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理想,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为人生态度,几千年作为读书人的信条而保持经久不衰。

    而当今社会,有哪些精英能够做到“正心”和“修身”,又有哪些精英能够做到“齐家”,就更不要说“治国、平天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