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格局重新洗牌的挑战(文见于《21世纪经济报道》2月25日)


    后危机时代,国际金融市场竞争格局仍朝着“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方向发展。德意志交易所集团和纽约泛欧交易所集团2月15日宣布,将合并组成全球规模第一的交易所运营集团。东边日出西边雨,韩国银行业反遇“倒春寒”,2月19日,六家储蓄银行被停业6个月。

    在全球格局重塑进程中,几个特点值得关注。一是美国金融业自我修复能力惊人,仍稳执牛耳。美国大型银行尽管遭遇滑铁卢,但在不断确认和冲减损失并经历资本重整过程之后,仍然保持着全球领先的资本实力。英国《银行家》2010年公布的以一级资本排序的全球银行25强中,美国仍稳据前三席。从利润方面看,2010年美国银行业净利润总额触及875亿美元的3年最高水平。

    二是业务整合和战略转型加速,垄断集中度进一步增强。其一,行业集中度日趋提高。以美国为例,2010年度有157家银行倒闭,为1992年储贷危机以来的最高水平。美国金融机构的总体数量有所减少,生存下来的综合型大银行面临的竞争程度减轻,垄断性进一步加强。其二,行业并购整合步伐加快。2010年以来,一些经营稳健、资金充裕的大型银行抓住机会兼并其他陷入困境的银行。如蒙特利尔银行收购Marshall Ilsley,Hancock Holding收购Whitney Holding等。2011年,全球金融业的并购交易活动将愈显繁荣,而且这一趋势将在近几年内持续不断。其三,事业部模式的业务整合。主流金融机构的业务主线正朝着消费银行、投资银行、私人银行等事业部模块整合。2010年,苏格兰皇家银行向西班牙桑坦德银行、日本三菱日联金融集团等先后出售非核心业务。

    三是在金融行业的旧有格局被打破后,顶级俱乐部里迅速出现了新的上位者。德意志银行和摩根大通为2010年全球前两大债券承销商,合计占据全球市场12.2%的份额。英国巴克莱银行2010年净利大增36%,且投资银行部门获利近乎倍增。

    四是争夺行业标准主导权。美国高盛集团1月11日发布了其首份业务标准委员会报告,既是对美国金融监管改革的顺势而为,也是力图引领华尔街行业新标准的造势之为。

    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和自由化的趋势继续发展。中国金融体系将面临全球格局重新洗牌后的新挑战。

    目前国内银行在治理结构、经营理念、企业文化、产品优化、盈利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必须承认中国金融业的商业化改革还远没有到位。尤其是我们的改革和变化,更多地表现在那些摸得着、看得见的“硬环境”上,而诸如理念、策略、品牌、机制等决定竞争力的“软环境”还尚待突破。我们与欧美金融机构尚不在一个比较级上。

    其一,几无国际化经验,在国际资本市场上还很幼稚。中国金融业近期才刚刚以初级方式走上国际资本市场舞台,其海外并购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并购主体主要是国有大型金融企业,市场化并购程度低。二是对发达国家金融机构几乎没有成功案例。三是海外并购大多以财务投资为主。

    其二,综合化程度低。一是综合化发展模式还不成熟。中国虽早已有了中信集团、光大集团等混业金融控股雏形,但属于特别历史时期的特例,除此之外,几无成熟的金融控股集团。二是交叉型、混合型金融产品少。在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风险伴随高收益的高端客户市场上,与在全球配置资产、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的外资金融机构存在较大差距。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还不具备跨境处理大笔金融业务的能力。

    其三,业务品种初级,盈利模式单一。一是商业银行的主体业务集中在存贷市场。大部分业务品种借鉴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美国商业银行的产品。其次,证券公司主要靠股市脸色吃饭。业务趋同率高,证券交易佣金收入构成了证券公司收入的主要来源。

    日本金融业的覆辙应为前车之鉴。20年前的日本金融业风头无出其右。尽管日资银行在资金、规模上甚至强于欧美同行,但是在业务能力上则难望其项背。日本银行全部扎堆低端的存贷业务,高端利润则丧失殆尽。当日本经济面临巨大转型之际,新经济产业没有及时跟上,也动摇了与金融业互动的业务基础。相比较而言,我国产业转型起点要低于日本70年代的水平。日本制造业向外转移后,尚可坐收一部分专利,而我国出口结构中真正的高附加值产品涉及很少,人口红利的比较优势更容易受邻国冲击,一旦低端加工业被迫移出,对经济金融的冲击更大。

    欧美受危机冲击而受损的金融竞争力在不断修复。中国亟须把握目前难得的时间窗口,以建设性举措锻造金融竞争力。2月16日,中国外汇期权千呼万唤始出来,表明了争夺人民币衍生品定价权方面的决心。中国金融改革和参与全球化进程仍需迈步从头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