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心性”的聆听
阳光和煦的盛夏,日本企业“经营之圣”稻盛先生以他78岁高龄却不辞辛苦、拨日航冗务而不爽旧约,克服感冒困扰,如期出席了稻盛和夫经营哲学(北京)报告会。这也是他在日本创办了27年、专为青年企业家传授经营知识和经营思想的民间“盛和塾”组织自2007年介绍到中国后,举行的第一次盛会。
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会议大厅的双层听众席里,坐满了1200多位中日商界人士,两天的会议中。每当稻盛先生进入会场,全场都会自发全体起立长时间掌声表示敬意!中国30年来已经非常罕见以致生疏这样的场景了……
交流活动中,不管哪个环节,感冒未愈的稻盛先生都一直端坐会场。甚至在基本由问答贯穿的午宴后、大厅里视频播放的环节,他都不肯“理所当然”地午休一下,理由仅仅是:“大家都在,我应该和大家在一起”。
哲学,并不等于生硬与沉闷,反而可以很生动,很有激情。两天中企业家、学者,或演讲或对话,他们诚恳、平等、和谐地交流互动;一个个鲜活的经营实战案例被一一展开,无不是在解剖经营管理者的“言行”与“心性”。然后,大家洗耳聆听稻盛塾长的点评和指导。塾长喃喃,字字掷地;塾生俯首,频频回应。能亲自听到稻盛先生“现场”点评,这既是稻盛一生将“经营哲学”对接实践的一种方式,也是经营实战者们对哲学指导实践、智慧引领人生所获得的难得的体验。
当晚宴来临,等待稻盛和夫的仍是长时间的欢声雷动。酒过三旬,大家汇聚在稻盛身边,中日塾生,千人环绕,不论国籍,不问亲疏,肩拢肩如孩童般地摇身齐唱盛和塾歌谣……那一刻,没有人能怀疑哲学对心灵的陶冶与震撼!每一颗灵魂都萦绕在圣洁融融的氛围之中。
2000多年前,孔子杏坛讲学,答疑解惑,或鼓瑟抚琴,不正是这样传导价值理念的吗!
至今,“盛和塾”在全球已经发展至61个分塾,塾生超过6000名,他们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经营管理者。在中国,南京、无锡、大连、青岛、北京,已经开塾。稻盛经营哲学正在被中国企业家广泛地认知,由衷地认可,虔诚地学习。
追寻信仰的“轮回”
历史上曾有鉴真东渡,而今却有稻盛西来,这是1400年的时空轮回。那么,人们究竟在追寻什么?
追寻信仰!
中国的鉴真大师六次东渡日本,发生在公元八世纪的盛唐时期。而当时的日本社会也迎来了一个政治稳定的“奈良时代”。遣唐使、留学生,一批批地进入中国学习,广泛地吸收中国文化,佛教也就从中国不断地传播到日本。可以说,文化交流为日本祈福了一个平安的国家,也为日本后来的历史发展找到了某种个人和社会的价值取向。
鉴真东渡,成为了中日交流史上的一大盛事。
1400年过去了。日本终结了幕府时代,完成了明治维新,历经两次世界大战,实现了经济在全球的崛起,也承受了近现代资本主义世界轮番的危机冲击。稻盛经营哲学,就是在这种西方资本主义范式与东方哲学和宗教演进的碰撞中形成的,是当代成熟的日本企业家群体的思想结晶。
稻盛西来,一如早期鉴真东渡,堪为中国企业界的一大盛事,更是中国经济、商业文化领域的一抹曙光。因为,当今中国企业的成长、中国经济的发展乃至中国社会生活的进步,都在经历一场价值观的考验和抉择。
就说今年发生的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它是以年轻的生命为代价,对中国制造业残酷的现实做出了宣判!当经营管理者们似乎总在思考“如何经营企业”时,其实问题的本质是要思考:如何做人?
“作为人,何谓正确。”这正是稻盛经营哲学的出发点,是稻盛经营哲学的原点。它是哲学的最高命题,也是每一个经营管理者随时随地都必须做出的基本回答。
我们需要人生信仰,更需要社会组织的共同信仰!
十字路口的曙光
“人们判断事物有两种标准:一个是得与失,一个是善与恶。我只有一个标准,就是善与恶。”
“所谓德,中国自古以来用仁、义、礼三个字来表示。仁,是慈悲之心;义,是合乎道理;礼,是知晓人际礼节。以德而治,意思是依靠高尚的人格来对企业进行管理。”
“我创办企业最初的目的是要展示我的技术。但我用了三天三夜来跟员工沟通后,我的经营目的发生了变化。之后我就直截了当地告诉员工,我的目的是让大家未来生活得有保障,不是为了我一己私利。这样,就确立了公司的经营理念:在追求全体员工物质与精神两方面幸福的同时,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贡献。所以我夜以继日地工作,也可以堂堂正正地严格要求他们。京瓷的成功,就是由于经营方针的转变带来的。”
“从年轻时起,我就习惯在枕边放上几十本有关哲学和宗教的书籍,每晚临睡前都要翻阅几页,这样做完全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品性。我每天都坚持学习先辈圣贤们留下的教诲。”
“我是在自己投身于工作,埋头于经营,在实践中反复思考究竟该怎么做,终于领悟了有关工作和经营的理念、思维方式以及具体方法,逐步归纳起来,成为现在的哲学的。”
“企业应当追求社会正义,企业人应当具有高尚的伦理观。日本在资本主义的萌芽期,这个基本思想就相当普及。”
“在商业活动中追求利润并不是罪恶,但行商必须正直。经商必须要做到:人我双赢。”
“要在一个严酷的环境中成长,心中要有正直的信念、理念,也要学会让步。”
会上,中国企业家纷纷表示,他们都在极尽所能搜集稻盛先生的著作,反复阅读,即使很熟悉的东西仍然生怕忘记。他们在企业里实践稻盛的经营思想,用“利他”哲学审视自己的商业行为,然后找出与员工、与经销商、与客户、与消费者之间解决问题的方法,无往不胜。
稻盛哲学能够走进中国、中国企业,是因为:
第一,中国的深度改革和社会转型,在这样一个历史进程中,越来越多的人正在意识到:人生必须要有明确的价值观,成功的公司必须要有明确的价值观,人类需要共同的价值信仰。
第二,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是从领导者个人成长和组织持续发展两方面的实战实践中来,它解决了理论与实际脱节的问题,解决了人与组织、社会协调发展这个根本性问题,而这集中地体现了中国企业家目前的困惑。
第三,稻盛先生的经营思想朴实无华,来之有道,易于理解,行之有效。
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与国际优秀企业家携手努力,这是中国企业最大的机遇。
而稻盛哲学,在复杂而纠结的中国当代,无疑更具有丰富的意义和宽广的空间。
在中国播下稻盛哲学之种
评论
23 views